春节的禁忌与风俗

标签:
文化 |
沽上丛话
原载2019年4月2日《天津日报》满庭芳,署名:侯福志
关于春节的“禁忌”,武清一带还是比较多的。这种禁忌从我的奶奶辈,传到了母亲这辈,然后又传到我们这辈。比如,春节期间说话不能提到“死”字,若说出来就会不吉利。春节期间是不能哭的,否则会一年不顺。小的时候,我们推头(即理发)必须在腊月里,而正月里是不准推头的,否则会让舅舅死掉的。至于这个禁忌怎么来的,谁也说不清。可能是因为农村把理发叫“推头”,若正月里推头,即有杀头之意。至于为什么和舅舅挂上钩,可能是因为有典故,我没有考证过。过去,我是严格按照规矩执行的,所以舅舅们过得都很好。但最近这些年,我几乎都在正月里理发,原因是我的四个舅舅早已“升入天堂”了。
关于过春节的风俗,武清与别的地方可能没有什么不同。去年过春节,我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图片,图案里有一个菜板子,上面放了一些白菜馅,摆成了“人”字形,菜馅上立了一把菜刀,这意思就是剁小人。这个习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反正老家都这样办。老家把包饺子叫做“捏小人”,与之大同小异。
正月初五是小年,在这一天,除了包饺子、捏小人,还必须放鞭炮。春节有三天是要放鞭炮的,除夕晚上,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这三天也是最具年味儿的。尤其是初五,人们仍然沉浸在过节的喜庆中,大人孩子各得其所。大人们扎在人家屋里玩纸牌、搓麻将,小孩子则仨一群俩一伙放鞭炮、玩儿滑冰。
我母亲爱玩儿索胡(老家称之为“油牌”),平常日子,孙表姑、金华大娘、凤五二婶还有孙表嫂,都会到我们家里玩儿。我小的时候,经常在母亲身后“扛房梁”,不知不觉也认识了二索、五饼、八万等牌名,而且知道什么情况“和了”,什么情况是“诈和”。后来扛房梁惯了,也学会了“支嘴”。再后来我也成了牌友,由场外观摩变成了直接战斗。尤其是春季前后,几乎天天“耍家达子”,大年三十儿晚上,全家人吃完猪肉炖粉条,早早收拾好桌椅,然后把被窝铺好,一家人就在大炕上被子上围成一圈,开始了最有乐趣的索胡游戏。直到夜里十二点该放炮了,才结束战斗。那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晚会,家家户户玩儿索胡,玩儿索胡几乎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晚会了。
如今在武清老家,女人们在春节都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别看她们比较累,忙着年饭、洗衣服等,但她们在享受上一点也不吃亏。女人基本上当家,把钱攥得紧紧的。女人们自己可会善待自己了,没事儿的时候,她们也会围坐在一起抽烟、打麻将、聊闲天儿。我母亲这一代人,女人们都会抽烟叶,也都会玩儿纸牌。到了我这一代,我的嫂子们,几乎都是玩儿牌高手,平常聚在一起欢笑不断。记得前些年我在老家过春节时,到每家转悠都会看到玩儿牌的,而第一处牌桌基本上都以女人为主。
当然,玩儿纸牌斗索胡,只是春节的一项游戏活动,待过了年,出了正月,等待人们的将是一年的辛苦,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