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原载2019年4月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署名:侯福志
《刘翠霞秘史》出版于1940年10月,作者是当时天津《中南报》记者杨扬石,化名为“琅琊隐士”。据作者自序,经福仙茶园(今鼓楼北元升茶园)经理周玉田介绍,作者有幸结识了山霞评戏社的主持人李华山及司账赵德福。“后经李赵的指引,方与刘翠霞互相晤谈……作者乘机迭次的探询一切,果然得其真确的出身与经历,内容七情具备,五味皆尝,作者既得刘伶大白于耳膜,亦只以‘原来如此’四字作一结束而已”。由此可见,《刘翠霞秘史》虽为一部传记作品,似乎可以作为信史来读的。
据该书介绍,刘翠霞的父亲叫刘守忠,妻子沙氏。夫妻二人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屏儿,二女儿霞儿。1915年,屏儿10岁时,霞儿4岁。因为姊妹俩面貌好,故在村里有“姊妹花”之誉。“姊妹二人虽然年岁很小,而天性却非常聪颖。每日里,除去辅助沙氏操理活计之外,便在篱笆院内做些有兴味的游戏”。刘守忠早年曾有些积蓄,并购置了5亩田地,“便很不辞劳的指天吃饭、赖地穿衣了,成天里竟与耕锄结为须臾而不可离的好友”。无奈天公不作美,家里连年遭遇旱涝灾害,“以至于家无隔宿之粮”。就在一家人愁眉不展之际,刘翠霞老舅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刘翠霞老舅名沙致福,虽生活在农村,但见多识广,为解决刘守忠一家人的生计,没少想办法。开始,他向刘守忠夫妻俩建议给两个女儿“说个主儿”,“无论哪一个亦能落到几个钱,暂时先济此燃眉之急”。但刘守忠坚决反对,他认为人可以穷,但志不能穷。“不能被穷所迫而落一个明嫁暗卖的名誉”。后来,沙致福又提出,可否把刘家的几亩薄田卖掉,然后把房子托人照看,一家四口迁到天津做个小买卖。这个建议为刘守忠所接受,在刘守忠看来,天津毕竟是个大地方,总比在乡村好找饭吃,“料想最后的一步,纵然是在天津要了饭,沿街乞讨,亦较比着在这本乡本土丢人伤脸强得多”。于是,沙氏以及两个孩子坐着沙致福的马车先期到达天津,租住在邵家园子(今大红桥附近)的一间平房里,半个多月后,刘守忠卖了田地,便赶到了邵家园子团聚。不久,刘守忠摆了一个水果摊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有意思的是,《刘翠霞秘史》曾对敖嘴村的田野风光作了描述,读来非常亲切。有一天早晨,“红日一轮刚从海沿吐出光线”,刘守忠便“扛起了锄耙,提着破水罐,一面喝着,一面向房后面的地里走去。到地里用手遮眼一望,真是天地相连,人烟少见,一幕远碧浮青的景色,清澈静雅”。
书中还描写了刘守忠卖地的情节,亦可作为那个时代农村社会关系的生动写照。敖嘴村有个叫于金铭的人给刘守忠找了个买主,这个买主外号叫刘老歪。按刘守忠的想法,5亩地怎么也得卖30元钱。但刘老歪“素性吝刻,拿一文钱当铜盆”。他知道刘守忠等米下锅,于是拿捏起来,当刘守忠提出要价30元时,立马“瞪了瞪眼,伸了伸舌头,说道:‘就凭你那糟乱的地要30块钱么,我亦不少给,3块钱。要卖当时就解决,回头我就不要了。’”。刘守忠虽然急等用钱,但并没有同意。几天后,刘守忠以25元的价格忍痛卖给了另外一个买主。
从《刘翠霞秘史》提供的资料看,刘守忠一家靠沙致福的接济以及卖地收入解决了迁居天津卫后的衣食问题,所谓“下卫讨饭”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天津市·武清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