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清的传统集市

(2019-04-01 07:11:46)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武清的传统集市


沽上丛话:武清风物风俗史话(十二)

武清的传统集市

原载2019年4月1日《天津日报》满庭芳,署名:侯福志

 

集市是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在集市上,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食品,可以了解民间的传统商俗,还能听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方言俚语。今人没有机会领略前朝的市井百态,但当你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前世的蛛丝马迹依稀可辨。 

  武清为京畿重地,明朝以前便设有多处集市。据《武清县志》载,清康熙十二年,武清县设有集市11处。分别为城关、杨村、河西务、崔黄口、黄花店、河北屯、南蔡村、北蔡村、蒙村、小营、太子务等。乾隆七年,废止蒙村、小营2处,集市剩9处。光绪七年,增设了大良、汊沽港、王庆坨、梅厂等4处集市,集市达到13处。民国时期,废止北蔡村、汊沽港等2处集市,同时增设下伍旗集市1处,集市总数为12处。

  1952年,新增设了东马圈、大碱厂、大孟庄等3处集市,全县集市为15处。1953年,由于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集市一度受到限制,很多集市名存实亡。1961年,集市得到恢复,并一度达到27处。1966年,集市又受到限制,集日统一规定为农历每旬的一、六。1986年6月,增设大黄堡、高村等2处集市,1987年7月,增设(恢复)北蔡村集市。1989年12月,增设上马台集市。1990年12月,增设双树集市。截止到1990年,全县共有乡镇集市19处,分别为杨村、城关、河西务、崔黄口、黄花店、河北屯、南蔡村、王庆坨、大良、梅厂、下伍旗、大碱厂、东马圈、大孟庄、大黄堡、高村、北蔡村、上马台、双树等。另有太子务集市1处。近30年来,武清集市又发生了很大变化。杨村集市原在北运河以西的大摆渡口一带,新中国成立后移至运河以东的常德大街,集期为每旬的农历的三、五、八、十。1995年,杨村集市关闭,并改为泉州路常设市场。除杨村集市外,其余集市继续保留。这期间陆续新增设了石各庄、六道口、小韩村、大康庄等4个集市,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集市22处。除传统集市外,很多村镇设有早市(民间称晓市)、晚市,但人流和热闹程度远逊于集市。

  武清各集市每10天分别有1个至4个不等。大部分为4个,其次为2个。太子务(今属泗村店)集市,为明朝以前所设,原集期为农历每旬的五、十两次,光绪七年,因水患阻隔,交通不便,仅保留腊月二十五日一个集日,即一年一个集,故武清民间有谚语云:太子务赶集,明年见了。 

  大多数集市固定在1个地方,但也有分散的情况。如清朝康熙年间,县城(城关)的集市并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分别设在4个地方。据清朝乾隆年间《武清县志》载,“城内(今城关镇址)内集,每逢一日在县治前,三日在西街,六日在南街,八日在大角。”也就是说,当时武清县城每旬有4个集日,每个集日的地点在城内的四个地方轮换。

  集市还有大小集之区别。如河北屯镇集市,为明朝以前所设,由于距离崔黄口集市(同为明以前所设、且影响更大)距离较近,两处集市辐射半径多有重叠,且两处集日数量都是每10天4个,合起来就是8个。因为集日分布过多、过密,摊贩在“追集”过程中有些应接不暇,故河北屯的集日被人为分成了大小集,逢五、十两日为大集,二、七两日则为小集。到了小集日,很多摊贩可不出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