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太子务大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津门故里

原载2019年2月2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
武清区有一个太子务集市,它只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开集,故民间有一句俗语云:“二十五赶太府”。意思是说,到了腊月二十五,就可以去太府(即太子务)赶集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句俗语流传下来,这需要从太子务这个地名说起。
查阅《武清县地名志》得知,太子务属泗村店镇,成村于辽代。当时,太子务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镇,故武清县一度在此设立过收税的衙门(税关),因这里曾居住过皇太子,故得名太子务。
该村西南隅旧有凤凰台一座,传说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乾隆七年的《武清县志》有这座建筑示意图一张,并将其列为旧武清六景之一。另据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载,“县城南太子坞(即太子务)村,为元太子造船处,村南有台,相传旧有宫殿,为元皇后探视太子时休息之所,故后人名为凤凰台。远道讹传,谓有通天树凤凰台,说得玄妙神秘,时有僧道裹粮往访,其实仅形似巨坟一土丘,两株老树而已。”可见,这太子务在历史上声名常显赫,直到今天,在泗村店镇,人们仍习惯上称其太子务为“太子府”,省略中间的“子”后,便被简称为“太府”了。
太子务的村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龙凤河,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改道,太子务一度就坐落在这条大河的岸边。辽时龙凤河曾被用作运粮河道,太子务因为有邻水的优势,所以很早就设有码头、集市以及随之而起的榷关之所。
在明清时期,太子务集为每旬的五、十(农历)两次,到了光绪七年,因为龙凤河经常发生洪水,影响了对外交通,故仅象征性地保留腊月二十五一个集日,即一年只有一个大集。在民国以前,太子务村内有八座庙宇,腊月二十五也是民间庙会的日子,行商、手艺人以及来自周边的老百姓云集于此,吆喝声、锣鼓声以及小孩子的吵闹声混杂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一百多年来,人们把这一集日当作节日,亲朋好友在集市上遇见寒暄,临分手时不忘说上一句:“太子务赶集——明年见。”
现今的太子务集市占用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南起自太子务桥,绵延三四里地,一直到村北的另一座小桥。前些日子,我曾专程到太子务集市进行考察,亲身感受到这个这个特殊集市的风采。只见长街的最北头,有一位卖“田水铺萝卜”的农民,他是从五十里地之外的大良镇田水铺村赶过来的。他在地上摆了三大堆萝卜,据他说分别为3个不同品种,标价分别为1.5、2.5和3元不等。其中最贵的那种,据卖家说是由农研所培育的新品种,“好吃萝卜赛鸭梨”。我切了一小条尝了尝,水气非常足,而且又脆又甜。在集市上有许多吃食,如杨村糕干、河西务咯吱盒、东马房豆腐丝,还有武清当地特产熏粉肠。在十字街的北边马路中间,有一排小吃摊,有竹筒粽子、煎饼果子、梨膏糖、烤肉串,还有专门卖羊杂碎的。在集市最北边的太子务桥南侧不远,摆了很多的糖堆儿的,有山药的,有红果的,还有冰糖橘的,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这么美丽的吃食,一直吸引着我,我花了5块钱买了两枝,然后拍了好多张照片,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
集市是农耕文明的集中展示,也是民风民俗的活态传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集市陆续消失了,而太子务大集能够延续下来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