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重现“潞水帆樯”

|
|||
漕运废止后的北运河航运
自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大运河实现全线通航后,在元明清三朝700多年的时间里,京杭大运河始终是沟通南北的一条大动脉,由南方驶来的大型帆船可由杭州直抵天津、杨村码头,之后,漕粮被缷到粮仓,再交由驳船转接后输往通州。漕运给沿岸各地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条件。“万里云帆漾碧天,村烟渔火泊吴船。层层鹢集三沽里,簇簇鳞屯两岸边。西北群流连海岱,东南巨浸拱幽燕。凤城形胜雄千里,独许雍阳(奴)隘广川。”这是明朝时的武清知县李賁名为《舟集三沽》(见蒋一葵的《长安客话》)的诗句,概括了当年北运河漕运的盛大场面。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编纂的《武清县志》里,“潞水帆樯”曾被列为“武清六景”之一,按照该志书的记载,“潞水一河(指北运河),上达七省漕运,每值夏秋,粮艘估舶(商船),昼夜来往,风帆上下,洵邑中一巨阅也。” 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开始,由于海禁大开,加上之后铁路的开通,河漕受到影响。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批准停止漕运,南北漕运终止。此后,南北交通被与大运河几乎平行的津浦铁路所代替,“舟车辐辏,万民攒集”的景象成为永久的记忆。 漕运废止后,河道逐渐淤塞并长年得不到维护,加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运河上相继修建了进水闸和节制闸,致使水流不足,除天津到通州之间尚有小型船只营运外,大型船舶运输基本停顿。笔者在1928年5月16日的《北洋画报》上,曾看到一篇由梦天(王小隐)撰写的《帆影》一文,记录了京津之间北运河水运的情况。作者在文中写道,“由津而京,于汽车道(指今京津公路)旁见帆影焉,运河是也。我国自元明以远,已有二千二百余里之人工河,真值得夸耀于世界。而南迄余杭,北达通州,其足以调和南北之文化者,厥功至伟!”作者在叙述漕运历史后,接着描绘道:“而今也,沿路窒塞,已成枝节片断之水道。人言破碎河山,岂虚语哉!独此由津门而通州,当有船舶往还,然水量苦浅,曳牵徐徐而下。驻车问舟人,何时可达通州,则曰须两日后矣。水道纵稍迂回(京津旧日水程,号称四百余里),亦不至如是迟迟,以吾侪所乘摩托车与河中帆影相较,则觉吾国文明发达之早,顿停之久,良不胜其憬然也!”另据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 一书载,“漕运时代,粮船昼夜往来,帆樯相倚,颇有可观。但今日已成明日黄花,弗能重观其盛。不过偶有三两帆船,点缀郊外风景而已。”“偶有三两帆船”,概括了20世纪40年代北运河水道运输的基本情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北运河进行了规划、修整,并一度恢复了水上运输。民间小型船只也一直从事短途运输,弥补了公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另据《天津公路运输史》一书载,为解决武清杨村镇油厂煤炭、油料运输的需要,1960年5月,武清县成立了航运站,并配备了45马力、90马力拖轮各1艘,另外购置了其它10艘小型船只,载重总吨位达150砘。上述船只主要航行于天津至杨村之间,还一度承接过由杨村火车站至杨村镇的短途客运,后因发生过一次事故就停办了。1964年5月,由于北运河河流水量不足,加之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增加以及闸涵设施的阻隔,北运河航运遂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