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方最大的珍珠产地

(2019-02-25 09:03:57)
标签:

文化

分类: 桑梓纪闻
北方最大的珍珠产地

沽上丛话
武清风物风俗史话(三)

北方最大的珍珠产地

原载2019年2月25日《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

署名:侯福志

 

 

  珍珠本来多产于南方,由于气候因素,北方则少之又少。但在历史上,武清一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珍珠产地。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珠在大都(即北京)者,元贞元年(即1275),听民于杨村、直沽口捞采,命官买之。”另据《元史·百官志》载,“管领珠子民匠官,正七品,掌采捞出哈珠于杨村、直沽等处,中统二年(即1261年)立”。按照上述说法,当时的武清县(含直沽)不仅生产珍珠,而且朝廷为了保证京城之需,还专门成立了正七品的采珠官员。由于武清是唯一设立采珠官员的地方,故笔者推测,在元朝时,武清当是北方最大的珍珠产地。

  众所周知,珍珠是由寄生物或沙粒侵入水蚌的体内形成的。当异物侵入体内后,作为避免对体内软体组织伤害的保护性反应,水蚌的外表皮细胞不断地分泌珍珠质,类似于人的眼泪,将侵入物逐层包裹,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作用,每一粒异物都可能逐渐形成光滑的小圆球,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珍珠。

  根据史书的记载,元朝时作为首都的北京,其珍珠产自杨村、直沽等地,当时运河的水与渤海湾的海水相连。历史上,武清一带有潮不过“三杨”的说法,“三杨”是指今霸州的杨芬港、西青区的杨柳青和武清区的杨村。潮不过三杨,是说海水沿海河干流河道,上溯到海河的几条支流(子牙河、大清河、北运河)沿岸的三个码头(往西是杨芬港,往南是杨柳青,往北便是杨村),由于地势的原因就停止了。历史上,元朝在气候周期属于暖期,北方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不少,所以,北运河水很适宜水蚌生长,加之北运河水中布满上游冲积下来的沙粒,因此,具备珍珠大规模生产的自然环境。 

  除北运河外,“三角淀”亦盛产珍珠。三角淀又名西淀,位于今王庆坨、汊沽港一带,据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三角淀在县(武清)南,周回二百余里,即雍奴水也”。另据晚清小说家李庆辰的《醉茶说怪》一书载,“西淀(即三角淀)渔人每夜渔,辄见水上有光荧然,及晓始灭,如是有年”。有一天晚上,某渔民在荧光闪烁的地方,用渔网逮了一只大哈(即水蚌),回家后放在了水盆里,就出去卖鱼去了。其妻将大哈放在锅中煮熟,没想到在哈腹中发现了几粒珍珠,“珠如指顶”,取出时色已“黄暗”。渔人回家后埋怨妻子,其妻也非常懊悔。二人正在拌嘴过程中,忽有两人“款款而入”,并言:“珠已熟,无用矣。如愿售,请赠十千。”夫妻二人很高兴,赶快将珠子卖给这来人,“二人得珠欢跃而去”。待渔人发现有异,已悔之晚矣。原来,珍珠外皮都是钙质,钙质遇热会更结实,渔人不明就里,便将珍珠贱价售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