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小说里的佛教元素

分类: 刘云若专区 |
|
|||
在老天津卫,佛教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从刘云若对佛教元素的相关描绘中可以得到佐证。 笔者在《冰弦弹月》这部小说里,看到下面一段有关黑牛城古庙的描写。年轻的主人公陆九芝出城后发现了一座古庙,刘云若对此作了这样描写:“庙旁有五六座碑,却已多半断塌。庙后有一片空地,上面断垣残础,起伏相接,有的却作隍堞之形,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黑牛城。”“我听说过,某朝某位将军,在这里屯兵被困,断了水道,兵士干渴欲死,将军得神人指点,说黑牛下面有泉。将军醒来,果见有只黑牛卧在附近,就令军士在黑牛卧处掘井,果然不到三尺便有清泉涌上。以后便在这里筑城,命名黑牛,以志灵异。”这是迄今为止,笔者见到有关天津黑牛城传说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版本,而这个传说竟然出自小说家刘云若手笔实属难得。 在《碧海青天》里,刘云若曾提到过一座和尚坟。据这部书载,“这和尚坟还在八里台南边,有二里地,荒凉凉的,连庄稼地都少,只有座破庙和树林、芦苇坑。”紧接着作者又详细描绘了和尚坟周边的情景:“又瞧着尽是坟头,有的被雨水冲刷,露出了棺材板;还有的被野狗撞开,白骨狼藉满地……过了乱坟,前面便平坦些了,尚德止步用电筒照着地下,一片雪白,原来是块碱性土地,寸草不生。接着他又举起电筒,向四面寻觅,瞧见了一座小砖塔,便道:老爷,您看见这小塔儿了么,这便是和尚坟了。左边是王家林,南边儿是苇塘。”这段有关八里台庙宇以及和尚坟的描绘,不啻为研究民国时期八里台地理地貌和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刘云若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从他对旧时代寺院黑幕的描写中也可以得到证明。《红杏出墙记》曾载,郭庄村有一家尼姑庵。老尼姑叫长明,龙珍、如眉两个姐妹因为自身的原因,都想在这里削发为尼,但前提是必须给老尼姑进贡。龙珍先前曾向长明交纳了一笔钱,便取得尼姑的地位。当龙珍向老尼介绍如眉落发时,老尼又故伎重演。她对龙珍说:“咱们庙里通共只有十几亩香火地,只够咱们师徒三人吃的,哪能再养活闲人?”而当龙珍说:“她说若蒙老师收留,情愿孝敬一笔钱给庙里置买几亩田地。”那老尼听了,虽然动心,但不好意思立刻改口,只可搭讪着道:“不再(在)乎孝敬不孝敬,只是咱们的庙太小,除了佛殿,只有两间房子,怕没处安置她啊。”当龙珍表示可以和自己一屋里住时,这老尼开始自言自语盘算着:“太贵的地,怎么也得四五十块钱一亩,就算四十块钱一亩吧,买五亩就得二百块钱。啊啊,五亩地真得二百块钱呢!”龙珍看出老尼的心思,立即向老尼说:“如眉可以拿出二百元钱!”那老尼颜色一变,皱面生春地道:“难得她对佛爷这么孝心,我若不收留她,恐怕佛爷也不容我。” 在旧时代,当温饱成为问题时,长明的做法似乎也可以理解,在刘云若的另一部小说《水珮风裳》里,似乎对长明的做法给予了合理解释,“只有一条路儿,那就是出家作(做)尼姑。怎奈我又不信佛,而且尼姑庵就能干净吧?这又不可能。玉琪微笑地说,还有不可能的呢。现在差不多的庙产,都归了公,又赶上物价涨,尼姑都苦得很,在当初女子出家,也得给庙里施舍一笔钱,或者产业,绝不肯凭空收徒弟的。现在你出家,想教老尼姑养你啊?那就不必做梦了。” 大悲禅院与天津佛教文化征文
天津市大悲禅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