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各庄的故事

|
|||
编者按:李各庄是坐落于武清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作者侯福志是这个小村土生土长的人,他常年工作于市区,为文史学者,曾出版多部著作。作者饱含浓浓乡情,怀揣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挚爱,写出了李各庄的大事小情,读来亲切感人、情意深厚。作品分风物、美食、习俗、游戏、人物五个章节,文风淡泊质朴,读来给人一种仿佛步入岁月深处的感觉。《李各庄的故事》从本期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一、风
1、水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包产到户政策刚刚开始的头几年,村里打了一眼机井,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铺设了入户管道,从此结束了饮用浅层砖水井的习惯。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10多眼浅层砖水井。这些水井分布在村里和村边,其中我所在的第三生产队就有5眼井,有3眼是供人饮用的,分布在东头、南头和西头,另外2眼是浇园子和喂牲畜用的,在三队场菜园子西头和南头。这些水井也就十几米深,底部是沙层裸露,四周环以红砖,井水几乎都是最底部的砂层涌出的,也有的是从砖缝里渗出的。水位距井口五六米,遇到暴雨则升到一两米。 从井里打水是个技术活,那时候家家有担水用的水挑子,大人们会很顺利把水打上来而不让水桶掉下去。小孩们有时候容易把水挑子掉下去,若桶里灌满了水,水桶就可能沉到井底,再捞的话就很费事。井水除饮用、浇地外,还有一个用途:凉镇西瓜。夏天天热,而井水水温通常比室外低五六度,生产队分了西瓜,就近放到井里镇上一两个小时,再拿出来就相当于冰箱一样的效果,这是小时候最美的享受了。 也许是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井水饮用会得传染病。记得有一次暴雨之后,因为水井被淹,井水受到污染,很多人得了肠胃炎,第三生产队有个姓苏的年轻姑娘还得了霍乱,差点命都没了。好了之后,村里人也怕和她接近,找对象都困难,一个俊姑娘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出嫁。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村里忽然有几十人得了传染病,县里的医疗队来了好多大夫,大队部成了临时医院,男女老少天天打针输液,那一次我也染上了,上着课就呕吐不止,然后就失去知觉,后来在大队部躺了七八天才痊愈。这期间我母亲一直陪伴我,日夜守护。 说来奇怪,母亲天天接触病人,但并没有染上疾病。她年轻时就很少得病,几乎没得过感冒,七十岁时还自己骑自行车串亲戚,若非因心脏病突发,可能现在还活着呢。由于安全意识差,村里的水井平常都是裸露的,这样就很容易出事。我八岁那年,和我同龄的“小傻”在井边玩耍,就不小心失足落井。村里人费了好大劲,才在井底把他捞出来,出来后肚子灌满了水,大人们赶紧把他放在一口扣着的铁锅上控水,只见他从嘴里流了好多汤水,但人却始终没有缓过气来。这是我经历过的最惨的一件事,四十多年过去了,“小傻”若活着,一定也和我一样当爷爷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