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问津士子“油泥猴”

(2017-08-19 10:02:23)
标签:

转载

分类: 好友好文
感谢礼宾兄抬爱

http://s14/bmiddle/006LTt0rzy7dlVqOiLj6d&690
    在天津问津书院中,“油泥猴”被叫得响亮。“油泥猴”是指天津文史学界三位著名的学者、作家、收藏家,他们是由国庆、倪斯霆、侯福志。文人多雅趣,在某次交流活动后,当著名学者、藏书家、天津今晚报副刊主任王振良先生给他们冠以“油泥猴”的美誉后,这个美名便迅速在京津沪学者中被叫响。

http://s13/bmiddle/006LTt0rzy7dlWC5Djefc&690
(图为“油泥猴”的创意设计者王振良。本图自其个人图库)

   “油泥猴”是文史学界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者、好男人,他们有很多相近之处。“油泥猴”的美名起得好、起得俏皮,但实际上,油头滑脑、活泥鳅、猴儿了猴儿气,跟他们一点无缘。他们是公认的“埋头治学、注重修养”的学者,他们尊重前辈、提携后辈,温文尔雅还不失阳刚之气,所以,我个人一直用“由倪侯”这三个字。我认为最后这个“侯”字最好,妙在对他们三人当前的气质做了一个总结,士子味道十足。我想就我所了解他们的一些小事,以“鉴由”“赏倪”“品侯”为题,对他们做一阶段性记录。或许,当一百年以后的学人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能从这篇文章里看到这三位闻名京津沪的学者在其所处历史时代里真实生活的一点“映像”。

http://s14/bmiddle/006LTt0rzy7dmneXc6Nfd&690
“油泥猴”按年龄排,应该是倪侯由。按照中国传统美德,长为先,记录“油泥猴”先从倪斯霆先生说起。 

一、 赏倪    

倪斯霆先生如同英国艺术电影,需要煮上一壶香浓的咖啡,拉上红绒窗帘、关上灯、静静地去欣赏。

    倪先生集儒、道于一身,既有儒家的谨慎又有道家与天地同游的潇洒。君不见倪先生,很难想象他留给人的那种集体制要求与个人自由并存的做派。倪先生是个有“道行”的人,三教九流结交广泛。于是,倪先生的外在表现可概括为:谦虚又傲气、礼让又霸气、文痞不俗气。倪斯霆先生的谦虚不做作、霸气不伤人,傲气让人佩服。倪先生对年轻人看大处不计小处。跟他交往,只要他认定对方人品好,他就会甘于付出、甘当人梯,同时,他的弟兄不能受欺负,也就是说,倪斯霆这位著名学者还是江湖老大。难得!

    倪先生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情商很高但脾气也不小。我有幸见过他生气的样子,够爷们,可爱至极,记忆尤深。201312月底,那是一个阴冷的周六清晨,我早早在河北区旧书旧报早市等着倪先生。见面后,我告诉他我用老报名出了一张报,并将第一期送给了他。当时,倪先生也不知我是谁,估计他当时心里想:就对面这主儿也配糟践天津文化?之后,倪先生按捺不住的怒火已经在表情中显露出来,他轻声说了一句:“哦,你把报纸大名给用了”。他点上一支烟,下嘴唇在哆嗦,大约一分钟后,挤出几句话:“对了,你是谁?你凭什么用这个报纸名?你跟谁商量了?你想过后果吗!”。倪先生气愤了。我知道,倪先生自小研读其父倪老先生(天津学界著名前辈学者)家藏的天津老报纸,这些老报纸可以说是他研究北派小说的启蒙读物,他对天津老报社知根知底,他对天津报纸有着太深的感情,他太爱天津报业的历史文化了,他不允许任何人轻易糟践宝贵的社会遗产。他的气愤和对我的质问使我更加尊敬他、喜爱他,他生气是前辈学者对文化保护的真心的流露;倪先生生气的样子确实可爱,建议问津师友们可以找个题目自己去试试看看。

    那个阴冷的早晨是我和倪先生第一次正式说话。我开始喜欢和观察倪先生则是在二十余年以前。那时的倪先生可是能让才女窒息的魅力型男。

第一次见到倪斯霆先生好像是在1999年。当时《书报文摘》报在天津广播电视报印刷厂拼版印刷。我每月至少有两天时间会在校对室里遇见他。因为我没文化,所以不跟倪先生说话,我便加入到“观察家”行列,与校对室里部分不知名的美才女们一起屏住呼吸悄悄“赏倪”。

 对于男人来讲,40岁左右是最好的年龄。那时的倪先生大约38岁,他在新闻出版界、在学术界早已硕果累累。他主持《书报文摘》的全面工作,身材魁梧,体型匀称,浓密的半披肩式大背头,时不时或甩开挡在眼前的飘发、或双手同时拨开遮眼发再向右侧甩头,这造型真不是玩儿出来的,用今天的话说,让人吐血。

倪先生话很少,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工作效率很高。每天,校对室里会有几家报社的编辑同时校对,工作的声音、打电话的声音、聊天的声音、拼版车间姐姐们欢笑的声音会交织在一起。《书报文摘》的编辑队伍是最安静的,也是说话声音最轻的。倪先生的弟兄是书生气十足的高高帅帅的小型男,文静中有刚毅,不像奶油鲜肉。他们嘴里没有闲白话,我印象里从没听过他们评论过谁,没有自我夸耀,没有办公室政治,没有牢骚,只说工作,工作结束就走,素质很高。印刷厂的干部职工、各家报社的编辑大都喜欢他们。

  温文尔雅的倪先生身上隐约有种霸道和匪气,当然倪学者并不霸道也不欺负人。这种隐约的感觉来自哪里我至今找不到答案。不过,也正是这种莫名其妙的质感又给倪先生添加了难得的神秘。总之,那时的倪斯霆集学识、事业、相貌、形体、礼貌、霸气于一身,生活还很富裕,简直无可挑剔。当时,我不知道远处这超级型男是谁,我就问校对室不知名的美女小姐姐,小姐姐轻声说:他是倪斯霆,你不知道吗?小姐姐高度欣赏的眼神让人难忘。说实话,同是男人,我几乎崩溃。

  2004年左右,天津广播电视报印刷厂深化改革,拼版和印刷业务停止,我们经时任印刷厂业务部经理仲崇惠老师介绍转入海光寺附近的一家印刷厂编排印刷,之后,再没见过倪先生。直到在那个阴冷的周六清晨,我们才第一次正式说话,才开始真正认识。当说明“私自办报”的情况后,倪先生的脸色即刻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他也来了兴致,从天津老报社说到今天文史学界的兄弟朋友,从报纸连载小说说到对抢救天津文化名人的工作瓶颈和下一步的打算。他越说越高兴,直说到必须得回家换衣服赴约才走。

  今天的倪先生已不再型男,身上的“霸气”也少了许多,这让我心里多少有些难过。为什么倪先生不能像“油泥猴”中的由和候一样始终坚持塑型对我来说是一个迷。

    二、品侯

    侯福志先生是“油泥猴”里长得最漂亮的一位。侯先生很传统可衣着很时尚,喜欢青年款。如果也用电影比喻侯先生的话,侯先生可比作法国艺术电影,需要在装饰简约又布满浪漫的家庭影厅里跟着屏幕中的他心弦动。最近,侯先生的新著“津沽三部曲”出版发行后,北京名师友、教育专家鲍迎秋老师率先热评侯先生新著,她将侯福志比喻成一首歌,受到学界同仁广泛认可。这些天,“侯福志如歌”等评价正在微信、微博中此起彼伏。

我与侯福志先生相识从网络开始,起初是在天津主流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后来,因为找到了侯先生的博客,又看到他撰写的“陶书日记”(就是后来每周一篇的佳作“我和旧书摊有个约会”),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在侯先生撰写的淘书心得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更宝贵的淘书实战经验。这些经验为指导书友们淘得好书和帮助囊中羞涩的学子多得资料具有指导作用  

   作为地方文史学者、地热学者、收藏家,侯福志先生已在不同专业领域中著述多部。几十年来,侯先生的研究文章频见报端,内容涵盖面很广,足见其藏书藏报之多和持久的深阅读。侯先生在收藏方面涉猎很广,文玩杂项老物件什么都玩儿,几乎每得一件宝贝便撰文一篇,皆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美谈佳作。侯先生的文章大多从研究切入,再转成大众阅读,文字亲切、可读性强,读者粉丝众多。

    领导干部气派的美男子侯福志先生也让人产生了相对于他的距离感。我曾写过:侯福志先生是一位看上去不好接触,但实际上很容易亲近的人。如果,你能冲破内心中对他的隔膜,就会发现,侯先生在文字、稿件和知识的交往中很大方、很随和,他会给青年提供机会,经常铺路搭桥。

    侯福志先生业精于勤,他的成长经历即是刻苦学习的经历。他成功了,他的时间没有浪费。说起来,我一直怀有遗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年轻的侯先生就住在天津美院附近,和当时的我家距离很近。我那时还是一名中学生,说不定在上下学的路上,还曾与侯先生碰过面,可惜无缘对面不相识。如果,我那时认识他,他的经验如果自那时就作用于我身上;如果,我那是就懂得了这条路该怎样走,今天的我就不会有对曾经浪费生命的自责和心痛。

    侯先生大度,对青年学人关心爱护,一有条件就搭建平台,不断介绍学界精英和社会名流给年轻人认识,以帮助青年人拓展视野、开拓思路。我认识侯先生时,侯先生早已名家。平易近人的侯先生从“原来真是书友啊”这一句话开始,将我带进他的群体,之后逐渐认识了由国庆先生、鲍迎秋老师等很多学界名人。所以,侯福志先生算是“媒人”。

    与侯福志先生有话缘还在于侯先生是天津民国报纸研究学者,他曾公开出版此方面的学术专著,他对津门报界“三刘”尤其关注,多次公开发表研究文章。侯福志先生系武清学者也是今日的武清名人。武清与我素有渊源,我也算侯先生的老乡。这些都成为我们缘分的基础。长期以来,侯先生对我们的自办刊物一直给予支持。

    说得这么亲,这些都是在文稿和键盘中的交流。起先,在问津书院与侯先生见面也只是打个招呼,与他交往的心里隔膜很难打破。直到20152月,北京学者鲍迎秋来津雅集,侯先生组织承办,鲍老师和侯先生先后电话让我去,我还真不好意思去,犹豫了好几天。后来,鲍迎秋老师不断鼓励我、为我做心理工作,我才前往,结果那一次雅集成了我和侯先生交往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开始真正走近了。此后,侯先生多次带领我们开展工作并给我们引荐学界名人和社会名流,希望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侯先生是一名具有责任心、爱心、和蔼可亲的学者型领导干部。

    跟侯福志先生走近了以后,更加感受到他做事认真执着,精益求精,无论干什么都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学者魅力;知道了侯福志在天津乃至华北地区地热开发和地热学研究中也是贡献频多、硕果累累的领军专家。工作中的侯福志先生更值得青年人学习。

侯先生做事业的倔劲儿可以从他淘书的劲头上去看。侯先生淘书不是单纯的玩儿,他淘书是为了工作和做学问。在每周清晨的旧书报市场中,侯先生的身影是最早出现的几位之一(其中还有著名学者、作家徐凤文先生),基本上,当海河岸边另一端的钟声传来时,徐凤文和侯福志两位先生的身影就会出现。“油泥猴”中的倪斯霆先生曾对我说过:“侯福志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就是每到周五晚上就亢奋,睡不着觉,恨不得12点(零点)一过就跑到海河边(旧书旧报早市场)蹲着等开摊”。这个“病”和“蹲”用得惟妙惟肖,说得直入骨髓。

三、鉴由

   作为畅销书作家,由国庆先生著书发行量一直可观。既然是畅销书,必然要将纯学术内容拉向民间兴趣,所以,看由国庆先生如同看美国商业电影: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会给人好的心情,让人能看到对生活的希望。

    由国庆先生曾在天津市属媒体做过美术编辑,因此我曾经更愿意称由国庆先生为由编辑。

由国庆先生是学界公认的,勤奋的学者、孝顺的儿子、忠诚的丈夫、成功的父亲。几乎一个好男人的标签都贴在了由先生身上。由先生的生活里只有工作、曾经对父母的孝顺和今天对父母的思念、妻子、女儿和写作,如果由先生能戒了烟,那就是百分之二百的好男人了。不过,由先生若戒烟,大概读者不愿意,怕他戒了烟就不出专著了。

   文由心出、文字如人。由先生对其研究领域的学问有着几十年如一日丝毫不削减的热情,无论工作和生活遇到什么困难,他的研究和写作从不间断。由先生的母亲生前住院治疗期间,他趁母亲睡觉之时,在病床边上写作;孩子考试在即,他为了不打扰孩子,就蜷在棉被里,打着手电写稿等等。作为专业学者,由先生将日常生活与研究工作的关系摆布得科学,彼此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一点,值得青年人学习,脚踏实地十分重要。

男人肩负着很多社会角色,对于由先生来说要做成品学兼优的学者,必须争当孝顺的儿子、忠诚的丈夫、负责任的父亲、严谨认真的学者、关爱读者的作家等,在这些方面的修行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截至目前,由先生都做到了,这是他身上具备的教育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养成了由先生善于将硬文章做软、将纯学术语言转变成百姓读者乐于阅读的文字的趣味性,所以,由先生严肃但不沉闷,传统却不守旧。这些年,“油泥猴”、王振良先生及天津学界很多资深学者大力扶持青年生力军,传授经验、带队伍,为天津文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在某些方面,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希望。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跟由先生在一起,会快乐,会感到安全。因为,由先生实在是个什么事儿都没有、很随和、真不让人费脑子的大好人。

  由国庆先生与友接触只有安安静静的学问,他真诚相待每一名读者,尤其是请其签名,由先生一定是三思而后落笔,一笔一划,用心至极。由先生多年坚持“书传善缘,播种温暖”,其自费购买其正式出版的各类图书无偿赠送有关图书收藏机构或大中专院校在校生。至今,其个人已赠出几百册。目前,这一活动现已得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广东阳江市图书馆、山东泰安市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温州市图书馆、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辽宁抚顺市北台小学图书馆等机构的响应与支持。由先生说:“温暖不是一个人的手炉,希望能让更多朋友感受到中国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经济高发展时期,人心浮躁是必然的,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和各种日常生活压力必然使人们无意识地更加紧迫地要表现自己、更为迫切地需要认可(当然人很多人自己不承认)。那么,这种浮躁的外在表现是什么呢?主要是:别人不好,别人不行,别人不对;自己好、自己行、自己对。在工作中、在会谈时、在讲台下、在饭桌上等任何地方,只要一张嘴,就是评判他人,有的甚至会以评判他人来拉关系或实现不可告人的愿望。这些人自认为找到了自我、获得了认可,却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拉得低俗了。由先生“洁身自好”,在他那里没有是非、没有闲白儿,少言寡语,可该说话的时候由先生也敢于发声。针对个别人在公共交流平台中发声浮躁,由先生发出了:“无事少说话,有闲写文章。”的倡议,此语博得了问津师友的好评。天津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垂注,欣然赋诗并惠赠墨宝。地方史学者杨仲达先生说:“由国庆先生妙语,姜维群先生题诗,相映成趣,心亦随感,依韵和之,略添馀绪:春秋草木长,白日上晴窗。无事少说话,有闲写文章。临风约五子,隔水寄八荒。妙语兼诗味,折腰岂稻粮。”孙中山研究专家葛培林先生云:“文史同仁间,各自有特长。省舌培元气,莫论人短长。温暖肺腑言,同仁皆称赞。无事少说话,有闲写文章。”葛培林先生并赠墨宝与由国庆。书画家杨晓君题书并留言:无事少说话,有闲写文章,用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利己的。

   当然,与由国庆先生接触也有压力,这唯一的压力是要考虑由先生的时间,对于读者和学友,由先生和他学界的挚友们唯一计较的就是时间。

  我写的关于由国庆先生的记录文字被由先生收录后,天津著名学者、作家、收藏家、天津日报名主编罗文华主任第一时间留下回复,原文是:写得好,也写得深。国庆兄是个淡泊名利的大学者,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主动地舍了很多东西,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行不行,好不好,要靠作品来说。有评判别人的时间,自己练练功多好啊。请国庆兄代我向礼宾兄致敬,我们就是要弘扬优秀的人物。(刘礼宾)

http://s8/bmiddle/006LTt0rzy7dlVEz59t67&690

(图为2017年7月10日,新著互赠合影;右起:侯福志“猴”、葛培林、陈绍泉、倪斯霆“泥”、由国庆“油”、刘礼宾)

http://s16/bmiddle/006LTt0rzy7dlW2lIrt4f&690

(图为2016年1月26日,新著互赠并鲍迎秋女士生日;右起侯福志“猴”、葛培林、鲍迎秋、由国庆“油”、周利成、刘礼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