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武清风物风俗竹枝词之二十六:
小韩村教堂
武清有个雷鸣远,生性善良好省俭。
修建教堂传美名,纯然一副外国脸。
注:雷鸣远(1877—1940),天主教传教士,比利时人。出生于比利时根特一个天主教家庭。雷鸣远1901年来到中国,1903年到武清西北部的小韩村传教,并组织复建了被义和团烧毁的小韩村教堂。会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自称是武清小韩村人,身着长袍,脚蹬布鞋,留着发辨,俨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1915年在天津创办《益世报》,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摇旗呐喊,因此很受中国人爱戴。参见本人撰写的《雷鸣远武清修教堂》一文
雷鸣远在武清修教堂
侯福志
原载《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雷鸣远是著名的神父,1877年8月19日诞生于比利时。在他11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雷鸣远兄弟俩去拜会修女,为了让兄弟二人安静下来,修女给他们每人一本书,雷鸣远手中是一本某神父于1840年在中国传教并殉道的事迹,在插画中第一次见到了中国人,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从此便立志也要到中国去传教。这件事儿决定了他的一生,这也是他到中国传教的始因。
雷鸣远于1901年如愿来到中国。先是在北京当神父。次年(1902年)到了武清西北部的小韩村(今属白古屯乡)。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动乱年代,雷鸣远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积极为中国人伸张正义,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提出“中国归中国人”的口号。该村有一所建于1870年的天主教堂,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损毁,雷鸣远于1903年亲自主持重建教堂。
雷鸣远十分热爱中国,由于他最早是在武清传教,又因小韩村教堂的盛名(当时有一京二卫三韩村之说),因此自称是武清县小韩村人。在小韩村传教时,
为适应中国人的习惯,作为神父的雷鸣远在工作中尽量“本土化”。如他努力使用中国文字,不用罗马拼音。喜欢读中国书,用毛笔写字。由于他热衷于中国文化,所以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后来还成为一位演讲高手。在生活中,他也尽量入乡随俗。如与当地老百姓一样留发辫,模仿中国人吸长烟袋,吃饭时使用竹筷,在乡村传教时睡在土坑上。他还喜欢穿布鞋、着长衫,骑着脚踏车长途跋涉、奔走于乡村城镇之间。他极其喜欢中国的建筑物,对那些画栋雕梁倍加赞赏。当时一般传教士降福教友都用拉丁文,而雷鸣远则用中文降福中国教友。当时天主堂挂法国旗是很普遍的事,为表示天主教爱国,雷鸣远在其圣堂住所,撤去法国旗,而改挂中国的龙旗。
1912年雷鸣远离开武清到天津继续传教。其间,在传教之余,他利用在天津创办的《益世报》,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压迫摇旗呐喊。1927年加入中国籍,一直到1940年去逝。
雷鸣远在武清传教将近十年,与武清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在武清文化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