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写天津寓公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刘云若专区 |
原载2017年8月16日今晚报副刊“津沽”版 署名:侯福志
《星期五画报》创刊于1947年8月1日,发行人曹天培,编辑先是李荪梅,后改为王秋风,编辑部地址位于天津第二区胜利路39号。该画报为综合性文艺刊物,逢周五出版一期,16开本,每期16页。该画报于1948年10月终刊,总计出版了69期。
《故国啼鹃》自1947年8月1日开始在创刊号连载,一直到画报停刊时结束,小说回目为“临水弄鸳鸯潮来有信,升天笑杂犬花落无声”。笔者见到的《星期五画报》第61期所连载的《故国啼鹃》为第53次,据此推断,小说连载基本上在60次左右,按照每次2000字推算,约合13万字。
小说以抗战后期到胜利之后的大环境为背景,以珂莲、朱原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展现抗战前后不同人物命运为副线,对以周弗叟为代表的刚直不阿的正面人物则给予肯定,对珂莲的悲剧人生则寄予深厚同情,而对以毛承甫为代表的政界官员的奢靡生活则作了深刻揭露。
小说以原英租界(当时称极管区)蒲桑大饭店为场景,围绕着主人公陆奉五的婚礼而展开。日伪时期,王克敏在北平组织华北政府,内设几个总署,陆奉五被署长殷同看中,擢升为科长。一年之后,陆奉五回天津准备结婚,经王芍生介绍,拟请已退职的省长周弗叟做其证婚人。王芍生原是周省长的部下,并与周省长有亲属关系。周省长本不想出头,但因王芍生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而因陆奉五出任伪职且曾做出与堂妹结婚的乱伦之事,故周省长借口去北平,最终还是拒绝了证婚人的差事。
周省长是小说描写的正面人物,也是刘云若反映抗战题材小说中少有的几个正面人物之一。周弗叟原本是前清科甲,官僚出身,但头脑很新,人品极高,诗词书法更是卓然成家。民国后曾做过一任省长,勤政爱民,颇著政声。后来因与军阀不和,就挂冠而去,寓居天津。“七七事变”后,他闭门却扫,不问世事。日本侵略者组织汉奸政府,多次敦请出山,都被他婉拒。最后把日本人惹恼,变计加以恫吓,给他指出两条出路:一条是出去做官,一条是捉去下狱。周省长也不含糊,对来者说:“儿女两人俱在关外,已能自立,老妻久死只余一妾,善于刺绣,足以做工自给,本人毫无挂碍,薄产请随便没收,至于下狱,更可不劳费事,只请告知监狱地址,我自己赁辆洋车投奔了去。”日本人对他无可奈何,才断念不再搅扰。陆奉五出任伪职,在周省长看来,“为衣食而变节,尚还可恕”,但“为富贵而变节,简直该死”。
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英租界住着许多下野的寓公,抗战期间,其中的很多人失节变节,但也有许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保持正气,刚正不阿。如曹锟、吴佩孚、靳云鹏、张作相等,均拒绝出任伪职,周弗叟的形象就是这些人物的缩影,刘云若把寓公形象刻画得十分真实,这正是刘云若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