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 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四)”:梳妆镜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沽上 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四)”
梳妆镜
原载2017年4月25日天津日报满庭芳
编辑:罗文华
作者:侯福志
我在朋友圈写这个题目时,引起了文史学者周贵麟(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之侄)先生的共鸣,故作诗一首相赠:“少年经历记当时,今日读来似眼前。历历如烟多少事,生花妙笔续新篇。”
梳妆镜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物品。印象中,我家东院里曾经有个老梳妆镜。这个梳妆镜是木本色,时间长了变成黑灰色,上面覆满油泥。这个老物件的两端,有精心雕刻的透雕花纹,图案的寓意早已忘记了。底托有三个小抽屉,中间的宽而两边的窄,可以盛梳妆盒、蛤蜊油、篦子等用具。中间的镜子没有图案装饰,显得庄重、大方。这个梳妆镜摆放在进门对过的墙边,底下是一个黑紫色的衣柜。人进门后,即可看到自己的影子。两侧各有一只掸瓶(盛鸡毛掸子和蒲扇等物品)。小时候,我的爷爷奶奶就住这个院子,因为爷爷会讲笑话,所以我经常和他们住一起。
梳妆镜是个神秘的物件,里面除了梳妆用品外,还有一些如顶针、老钱、扣子、骨头仔、耳勺、碎纸片等。我那时小,经常从梳妆镜里找东西玩儿,偶尔会有新的发现。奶奶虽然上了岁数,但每天都要对镜梳妆,那时她已七十多岁,头发全白了,但眼睛却炯炯有神。每次洗过脸,奶奶都要拿出蛤蜊油,敷在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蛤蜊油就是放在蛤蜊壳里的一种化妆品,好像是白色的蜡状物,油腻腻的,我小时候把这种蜡状物叫nòu子(至今不知道是哪个字),打开盖后香气四溢。奶奶从没用过别的化妆品,蛤蜊油就是她的至爱。过年的时候,她会撕下一片红纸放在嘴唇之间,一会儿嘴唇就红了,比现在用口红简便多了。
上世纪80年代初,老家东院的那所老房子翻盖了,一些老物件也就丟弃了。印象中,那个梳妆镜被丟在了猪圈后面的“积肥坑”里,取而代之的是两侧带对联的靠墙镜。梳妆镜两侧的两只青花掸瓶仍在,其中一只掉了一个耳朵,上世纪90年代,这对起码是清代的老瓷器,被我的父亲以6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古董商。如今,这所老房子又翻建了,里面所有的老物件大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