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上 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五)”:背 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桑梓纪闻 |
“沽上 丛话”之“乡村老物件(十五)”
背 筐
原载2017年4月26日《天津日报》副刊“满庭芳”
编辑:罗文华
作者:侯福志
在“文革”时期的老年画中,总能看到农民背着背筐、手拿镰刀,战斗在田野中的形象。我曾经读过《小靳庄诗歌选》,里面有好多吟诵背筐的打油诗。对于背筐,好像很多年轻人没见过。其实,背筐是一种简单的农具,是农民存放野草、野菜的物件。东北人叫提篮儿,北京有的地方干脆就叫篮儿。背筐是用荆条编制的,高约一米二,口宽七十厘米(上窄下宽)。
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背着背筐到地里打野菜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有猪圈,有的人家还养少量的羊、兔、鸡、鸭等家禽家畜,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这些活物吃的几乎都是野菜。到了春天,东风吹过,万物复苏,地上钻出了野菜的嫩芽。之后,大概到了五月份,大地一片碧绿。田野里散发着野菜的香气,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每天下午一下课,我们就得下地去打野菜。到了麦秋、大秋和暑假,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外,还必须帮助家里去喂养家禽、家畜。
打野菜是很快乐的事,我们那个时候小,小伙伴们总是在一起边打边玩,常在地里玩的游戏有摆方、打鸟、逮蝈蝈、捕蚂蚱,有时候还会用镰刀砍青苗,比谁砍得准。有一次,我二娘在地里看到我们砍秧苗,顺口说了一句“祸害秧苗有罪”,把我们吓得面面相觑。野地里还有不少吃的,比如秋葵(土名叫“狗个蔫”)的果实,长得像葡萄一样,酸甜适口。地里有时候也会长出野西瓜,虽然长得个头不大,吃起来还有些发涩,但那个时候好东西不多,这野西瓜也是孩子们的美味了。到了秋后,庄稼收获后,地里还出现了仓鼠洞,挖这些老鼠洞可以收获好多粮食呢!
生产队收野草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会耍一些鬼把戏,比如,为了压分量,我们故意不让草根底下的泥土掉落,甚至故意把带着草根的土泡到水里,之后把这些带着泥水的草放在筐的最中间,用其他野草掩盖上,以便蒙混过关。其实这些把戏,大人们早已了如指掌,只是为了顾及孩子的脸面,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这些年来,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种,家禽家畜也都实现了工厂化,这些活物吃的都是复合饲料。另外,农民一家一户也很少再有人家喂养牲畜,镰刀、背筐、打野菜,便成了一道逝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