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杨柳青见闻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人文 |
|
||||
1930年5月天津出版的《一炉》半月刊,刊载了著名报人吴秋尘、徐凌影夫妇分别撰写的有关杨柳青的游记,一篇是《杨柳青青杨柳青》,另一篇是《春之乡》。透过二位作者细腻的笔触,使我们领略到了八十多年前杨柳青的点点滴滴,读他们的文章,仿佛在欣赏一幅杨柳青的市井风情画。 吴秋尘曾两次到过杨柳青。一次是1924年8月,乘坐津浦铁路的火车路过杨柳青。当时正是夏末秋初的时节,不分昼夜的大雨,把大地积成了雨湖,杨柳青变成了湖心亭。“只见大水漫漫,只有千头万绪的柳梢儿,一叶叶在水面飘着,像是些水草。水是青碧的,柳是青翠的,然而凉意深了,秋光老了。”在这萧瑟的秋景里,镇的周围没有了行人,也没有了车,浮现在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船”——澡盆、脚盆,还有大大小小的水桶。这是大水之后的杨柳青。
另一次是与妻子徐凌影以及朋友张建文一行三人于1930年4月到杨柳青踏青。在吴秋尘笔下,杨柳青镇的南面是南运河,“河身窄隘的很,里面有不少大小的船只,船多了,更显得那河不过是一条沟。沟的两岸,是高堆放起来的黄泥和粗砺的石块。”
“过河便是几条纵横的街,街都是窄窄的,人烟倒还不少。在街头巷尾,依旧连一根绿草也看不见。到处都是灰尘,都是泥土,尤其是镇上人所艳称的‘三不管’,那‘三不管’的名称,倒不像杨柳青那么名不符实,一个神味实足的‘三不管’。”
杨柳青有十几家爆仗铺,当他们一行三人上摆渡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太太坐在河沿上,手里拿着一盘爆仗,“一个捻一个捻的往那个爆仗上插”。据老太太说,这爆仗是替爆仗铺做的,插一盘挣三个大子,一盘有五百左右,一天最多能插十三盘。”徐凌影试着询问老太太,这样的收入够过吗?旁边一位老者抢白道:“不够过,也得过!” “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个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这佳人,十九冬。”一行三人本来想按照这首民谣找找年画庄,赏鉴一下这远近闻名的杨柳青年画艺术,但却连一家铺子也没有找到。吴秋尘感叹:“我是上了那位不知名的民间文学家的当,连累着朋友们也上了当,然而我们总算游了一次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