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裕成:争买朱砂一寸鱼

(2015-03-05 17:50:30)

争买朱砂一寸鱼

吴裕成
  • 原载2015-03-02 00:00今晚报副刊星期专页“天后宫与天津年俗”之一
  • 作者:吴裕成

    汪沆是对津沽文史有所探究的杭州人。乾隆初年他客居水西庄,应聘参与修志,出力最多,大至典章制度,小至花鸟鱼虫,都力求“稽核精详”。比如,《元史》“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汪沆查阅旧志,记载不详,又去天后宫看碑碣,事后有诗:“天后宫前泊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穹碑剔藓从头读,署字都无泰定年。”为读碑上字,先要清苔藓。结果是,没能在碑上找到“泰定年”字样。如今,汪沆这句诗成为考辨天后宫历史引用的材料。

   修志的同时,汪沆完成了《津门杂事诗》百首,其中写到年俗里的天后宫:“元日晴光画不如,灵慈宫外斗香车。琉璃瓶脆高擎过,争买朱砂一寸鱼。”并自注:“天后宫旧名灵慈宫,岁朝闺人咸走集焉。宫前有鬻小红鱼者,以琉璃瓶贮之。”元日、岁朝,均是正月新年的称谓。诗与注同读,如见天后宫宫里宫外人群熙攘、欢声笑语的节日景象,仿佛一个特写镜头在游人中移动:争着买到金鱼的人,怕挤坏玻璃瓶,把瓶子擎得高高。

这首诗很传神,开了先河,再加上新正金鱼,年年是这里的“保留节目”,汪沆之后多有以此入诗者。

   天津人樊彬《津门小令》写道:“津门好,天后庙开时。铁马珠悬红线络,金鱼瓶映碧玻璃,灯市上元期。”樊彬客居他乡,思念沽上,“调寄望江南”,写小令百首,时在嘉庆戊寅(1818年)。他写到金鱼瓶,但不再称“琉璃”而称“玻璃”。樊彬还言及“灯市上元期”,这是天后宫新春盛况的又一节点。清末民初胡宗楙《析津竹枝词》有“最是上元时节好,大家齐看赛春灯”之咏,自注“上元节,天后宫灯市甚盛,齐集焚香”。连同“正月十六走百病”,形成过大年临近尾声的高潮。从腊月里“年年在此”的年货摊,到灯节三天、正月十六走百病,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一岁又一岁,承载着天津卫辞旧迎新的喜庆。

   同治年间,天津人周宝善《津门竹枝词》仍以金鱼写天后宫新春景象:“儿女欢欣眄岁除,娘娘宫里众纷如。玻璃缸子红绳络,要买头盆鸭蛋鱼。”鸭蛋鱼指金鱼。烧头炷香风俗影响所及,买金鱼也希望头盆的。

“朱砂一寸鱼”“红线络”“红绳络”——红,这是上述诗作都有所点染的细节。老天津卫过年,那是长盛不衰的流行色。对此,1926年天津人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有精彩的描写。其诗道:“称体衣裁一色红,满头花插颤绫绒。手提新买金鱼钵,知是来从天后宫。”并注:“天后宫即娘娘宫。元旦日,小家妇女前往烧香,衣服多着红色。”大街小巷,到处是身穿红衣、头戴绒花的妇女,看人们手里的金鱼缸,“知是来从天后宫”。此诗场景不在天后宫,却将天后宫与新春金鱼的习俗锁得更紧了。

   庆新春,买金鱼,其民俗心理是什么?1931年2月《益世报》刊载《统一国历后二十年腊尽春回宫南宫北观》系列述评,认为新年买金鱼“取富贵有余之意”。杨柳青年画有一传统图样,少妇抱娃娃观赏金鱼,画题标出祝福,叫作“金玉满堂”。“富贵有余”“金玉满堂”,天后宫里敬娘娘,再买几条金鱼而返,那真是“带福还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