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秋尘与《一炉》

(2014-08-05 16:29:12)
标签:

杂谈



吴秋尘与《一炉》
原载8月5日《天津中老年时报》署名箫 箫2014-08-05 16:29
《一炉》是天津的一本纯文艺性杂志,创刊于1930年4月1日,社址在基泰大楼(今滨江道原工人剧场对过,建筑尚存)。每一期的封面都是固定的,由一座庙宇和一只香炉组成,与该杂志的名字明显契合,人们不禁要问:这本杂志怎么会起了这么个名字呢?

《一炉》的创办人是著名报人吴秋尘。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吴秋尘在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读书。平大新闻系是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徐凌霄、王小隐等知名人士都在那里担任教授,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系毕业生。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吴秋尘便一直给北京当地的报纸副刊写稿,累计写了几十万字。吴秋尘也一直钟爱着文学,也曾想在文学上下一番工夫。1927年,吴秋尘在天津一家报社当上了编辑、记者,每天和他打交道的都是电报、消息、短评等新闻类内容,与他一直想从事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创作则风马牛不相及。而同时期,他的许多有文学爱好的同学,则“有的在安闲暇逸的环境中,高吟着古诗,细填着新词,在花前月夕时,尽情地抒写他们的散文;把人烟闹市中,形形色色作他们小说的蓝本。” 这很让吴秋尘羡慕,“我很可惜他们的著作的抛散,我更可怕我失去了一般可敬爱的朋友,也许曾和我可爱的文学一样,渐渐地离我远了。”于是,“希望发行一种刊物的心情,也就更不可遏止了。”事也凑巧,吴秋尘的友人王永清,也“感觉到天津文艺界的枯窘”,正想约吴秋尘合作创办一本纯文艺性杂志。二人真是一拍即合,于是吴秋尘负责约稿,王永清筹办发行,经过两个月的准备,这本杂志马上就可以与读者见面了。孩子出世总得有个名字,叫什么好呢?王永清犯了难。吴秋尘想了想对王永清说:“我向来主张文章没有什么新旧的分别,只有好坏的问题,好的旧文学,不能一笔抹杀;坏的新文学,也应当扔在字纸篓里!外国的好作品,我们应当尽量介绍,但也应当尽量的慎重。”这本杂志“就是把新旧中外之精华,‘一炉而冶之。’”于是,既简单又富有内涵的名字这样诞生了。在杂志创刊号的开篇,吴秋尘没有使用通常的“发刊辞”之类的题目,而是起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题目——“生火”。有了“一炉”,自然应当“生火”,从此,“一炉”燃起了火苗,也燃起了天津文学青年新的希望。

翻开这本久已泛黄的旧杂志,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吴云心、宫竹心、施冰厚、吴微哂、徐凌影等等,他们后来均成为知名的报人或作家,这“一炉”的锻冶之功实在不可小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