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梓纪闻》里的王猩酋旧事

(2014-07-15 13:31:35)
标签:

情感

休闲

分类: 桑梓纪闻

《桑梓纪闻》里的王猩酋旧事

      

原载2014年7月1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署名:侯福志

   王猩酋(1876--1948),名文桂,一名秋,字馨秋、行赇、腥虬,中年易字星球,晚年更为猩酋,王庆坨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教育家和诗人。曾著有《雨花石子记》一书,另由后人为其编辑出版了《猩酋老人诗文选》。

    有关王猩酋籍贯的记载,迄今为止所有资料都认为其为王庆坨人。但据马鸿翱的《桑梓纪闻》记载,王猩酋的原籍并非王庆坨而是杨柳青,“自秋曾祖,由杨柳青迁王庆坨。”也就是说,从王猩酋的曾祖父这辈才迁至王庆坨。每至寒食孟冬,王猩酋的祖父都要回原籍祭奠祖坟。后来,王猩酋的父亲亦遵其例,而到了王猩酋这一代,“则偶一往矣”。

   《桑梓纪闻》中,还曾记载了王猩酋之妹王淑媛“割肉疗夫”的轶事。王淑媛,“性贞静,精女红”,嫁给杨柳青镇的齐鼎鸿为妻。齐氏有才德,但却隐居不仕。其家虽贫但能够“廉洁自持,取与不苟”。齐氏有兄二人,分家析产后,由于两兄“均善治生,家境各裕”。齐氏自食其力,并不靠其兄。民国十七年(1928)正月,以忧劳致疾。王淑媛躬侍汤药,奉侍惟谨。王淑媛伺候丈夫之余,还要做刺绣养家。由于手艺精进,“人争购之”。所以,“度日颇有小补夷然忘其贫也”。这一年的二月初,齐氏病益笃,百计调治无效。王淑媛想起了古代“割股疗疾”的故事,于是她“割乳旁肉,和羹以进”。然而这个办法并未奏效,“天不佑善,疾卒不起”,终于在四月末病故。在今人看来,“割肉疗夫”的做法虽近于愚蠢,但却真实地表达了王淑缓对丈夫的恩爱之情。

   《桑梓纪闻》还有一篇王猩酋撰写的《族叔母张孺人节义孝行纪略》一文,记载了王猩酋的叔母张氏的节义孝行,对于了解王猩酋家族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按照该文记述,张氏16岁时嫁给了王恩光。过了约二年,生子仅数月,王恩光就落魄远游,且再无音信,从此张氏独自承担一家人的生活。后来,“姑姑卒,儿亦旋殇,孺人无所依”。

   王恩光的叔父王者庆、叔母高氏,因无子而别居。后来,王者庆从军远行。王恩光的爷爷王丕训、奶奶安氏,知高氏不肯抚养,有一次对张氏说:“汝能终养吾夫妇者,此薄田敝庐、丝衣两篋,皆汝有,勿复让与叔翁姑矣。”张氏笑应之,竭尽全力奉养二老。王丕训86岁那年去世,而安氏则因年老昏愦,遗矢床席,张氏从不嫌脏,“手拂试之,如育婴儿”。故安氏年至95负时乃卒。二老既殁,者庆公、高氏夫妇“乃来入室而补二老之缺,据田庐、衣服、什器,享其所有”。张氏“不校不拒,而敬之养之,宛若事翁姑者。”者庆公“喜食肉,尝患热痢,卧而遗”。张氏“理污秽,昼夜侍汤药。高氏则衣新衣,靓妆,袖手而坐视之” 

   民国四年(1915),王者庆79岁卒,民国十九年(1930)高氏78岁卒。自王者庆、高氏夫妇“入室补缺”,至二人去世共30余年。街坊邻居对张氏节义孝行颇为肯定,“人咸谓有儿妇者不能逮也”。张氏对王猩酋兄弟二人曾寄予厚望,有一次她拉着王猩酋及其弟王翮的手说:“吾王氏旧书,汝兄弟读之;吾王氏祖墓,汝兄弟祭之,吾王氏有人矣。” 

(作者:天津市·武清籍) http://s10/mw690/001IUOrJty6KsOhsuMN3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