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午12时,我乘飞机离开天津前往长春。阔别27年之后,重新踏上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1981年9月,只有17岁的我,带着梦想和希冀,来到了长春的一所地质学校。离开天津车站时,父亲并不放心第一次出远门的儿子。他给我买了一些水果,瞩咐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当火车离开车站时,父亲背过身去,偷偷地用手绢擦眼泪。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掉眼泪。此前,父亲在村里当干部,因为眼睛不好,每天戴着墨镜,在我们眼里,总是很威严的样子。
在长春一呆就是两年半。这期间,我跑遍了长春的大街小巷。第一百货、第二百货,还有斯大林大街、人民广场、南湖公园、长春电影制片厂。其中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吉林省图书馆。那时候,不知道受了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学十分热心。每天在图书馆翻阅各种经济类杂志。这个时候确实读了不少书,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知识。但我的专业是水文地质学,离经济学有十万八千里。就这样虚度了二年时光,到了1983年11月,终于完成了学业,离开了这座让我曾经产生梦想的地方。
机舱里传来即将降落的消息。我从窗口往下俯视,一条条笔直的马路纵横交错,一簇簇高楼拔地而起。绿树丛中,一条河穿过无数马路,从远方湾延而来。我用仅存的一点记忆,仔细审视着这幅图景。依稀感觉这条河就是伊通河,沿河西侧的球形体育馆是位于南关岭的体育馆。想当年,我们学校就在伊通河旁边,每到周末我都要到河岸去欣赏美景。这条河很深,两侧还有层级的河漫滩,河两岸有成排柳树,地上有杂草丛生,河床中流淌着涓涓细流,呈现出一种原始的未加修饰的美,就像村里的小姑娘,既美丽又清纯。记得,在伊通河西侧,有一座体育场,冬天的时候,我们上体育课时,就到这座体育场去滑冰。遗憾的是,尽管我曾经摔了无数次跟头,但仍没有学会滑冰这项运动。每天在电视上看到滑冰的场面,就想起自己在冰上被摔倒的情形,自己禁不住叹息自己:真笨!
这次吉林之行,是要参加国土资源部主办,吉林市国土资源厅、吉林市国土资源局承办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五五普法检查验收预备会”的。下午1点40分钟,飞机平稳降落在长春龙嘉机场。东道主吉林市国土资源局的张处长迎接了我们。机场距离我们的驻地吉高宾馆还有一百多公里。同时在机场碰面的还有四川、陕西国土资源厅4位同行。我们被安排在一辆车上,沿长吉高速往吉林市松花湖方面驶去。一路上,我就像久别故土的游子,向司机询问着有关吉林的点点滴滴。由于问到的问题十分专业,司机误以为我是吉林人,这令我们之间有了一层亲近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来到的松花湖附近的吉高宾馆。(未完待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