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志
笔者在地质学校上学时,就常听到教《地史学》的老师提起一个叫黎桑的外国人的名字。分配到天津工作后,才知道这位黎桑先生曾在我们天津工作了25年,并且创办了天津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北疆博物院,是由法国人黎桑建立的。黎桑,中文名字叫桑志华,生于1876年,卒于1952年,是法国科学院博士、著名的生物学家。
1914年3月,黎桑不远万里来到天津。在法国天主教所属的献县教区的支持下,以坐落在法租界内的圣路易路(今营口道)18号的崇德堂(即教会财务管理处)为活动基地,以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为重点,开始了长达25年的科学考察活动。他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不畏艰险,累计行程5
万余公里,先后发现了甘肃庆阳、内蒙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山西榆社等4 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积累了20
万件岩矿、古人类和动植物标本;其间还组织筹建了北疆博物院,即黄河白河博物馆(这里的白河指的是潮白河和海河),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用勤奋和智慧在中国科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912年,黎桑就产生了到中国北方考察的想法,
“在那些地区,无论从科学上,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它的地质、植物区系、动物区系,人们都一无所知。”对于他来说,开垦这块处女地,显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914-1939年,先后在海河流域进行了如下一些考察研究活动。
一是在1914年-1917年之间,集中在海河流域的太行山和大同盆地进行地质地貌考察及野外采集活动。其间曾对天津北塘的鱼类及海洋动物资源进行过调查。
二是在1925年到1929年,先后6次到海河支流之一的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源头进行考察和采集活动,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了第四纪早更新世时期(距今约260万年-78万年前)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泥河湾盆地分布着巨厚的河湖相、河流相和黄土相沉积层,含有十分丰富的哺乳动物和其它动植物化石。除部分属于第三纪残留种外,几乎全为第四纪初期出现的新种。重要化石除了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外,还有古板齿犀、剑齿虎、桑氏鬣狗、步氏大角鹿、中国古野牛、李氏野猪等,其中的大部分现在已经绝灭。据统计,仅天津自然博物馆保存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就达2193件。
泥河湾盆地现已成为东亚北部早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组)的标准剖面,并已成为泥河湾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自1930年后,多次在北京香山、延庆,河北的沙城、新保安以及内蒙古的集宁一带考察,包括采集植物标本、挖掘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从事火山研究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等。
黎桑在海河流域考察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阶段,因此他对成长中的中国现代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古人类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考察工作的进展,崇德堂已无法容纳成数以万计的标本。经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及法租界当局商议,在紧靠英租界的马场道南侧毗邻工商学院(法国教会下属高等学校)划出一块地方(今位于马场道117号),供建设北疆博物院之用。1922年第一座馆舍(又称北楼)正式落成。
1925年开始,桑志华委托法商永和营造公司,在办公楼西端建造了与办公楼相连的陈列厅。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1929年、1930年分两期对博物馆进行扩建,在办公楼南面又增加了一座二层新楼(南楼)。这样一座包括北楼、南楼和陈列厅在内的完整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因此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今天,它的名字仍然为学术界所津津乐道。(原载《历史风貌建筑网》)
附:照片1、天津自然博物馆(原北疆博物院)新貌
照片2、原北疆博物院(今天津外国语学院)旧址
照片3、北疆博物院翻拍平面图
(作者地址:和平区曲阜道84号,天津市国土资源局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
天津自然博物馆(原北疆博物院)新貌
原北疆博物院(今天津外国语学院院内)旧址
北疆博物院翻拍平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