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2005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人物》专栏,制作了系列节目——《流年碎影》,其中有一集是关于影星胡蝶的,在初三晚上播出。在这一集中,有一个镜头是《天津商报画刊》策划的《蝶纸专页》,是由笔者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的。
胡蝶是中国电影拓荒者之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十分走红,在明星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姊妹花》等数十部影片中担任主角,曾被评为“电影皇后”。
1935年11月23日,胡蝶在上海大东酒楼举行婚礼,新郎是上海德兴洋行的总经理潘有声。作为电影界名人,胡蝶的婚礼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远在天津的报纸在婚礼前几天便做了详细报道。其中,尤以天津最具影响的报纸之一的《天津商报》的报道最有特色。笔者曾收藏了一些关于胡蝶的资料,其中就有一份1935年11月21日出版的《天津商报画刊》,该刊首页正中是一幅“影星胡蝶女士游戏造像”。第三版设有“蝶婚专页”,内有8幅照片,其中有订婚照、生活照、《夜来香》剧照、胡蝶访欧时与德国影星丽琳·哈蕙的合影等,另刊发了名为《希望婚后的胡蝶》的文章,一方面表达了对胡蝶与潘郎“白头到老,子孙满堂”的祝福,另外就是希望婚后的胡蝶不要离开银幕,“抛下数千万拜倒在酒窝儿下的观众”。在“专页”上,编辑们设计了两个空白签字格,希望“一双酒窝儿,装满了几千万人的热与爱”的胡蝶与潘郎两位新人,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给报纸签名留念,表达了千万影迷的心声。
胡蝶的婚礼之所以引起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天津人的关注,除因胡蝶本身是名人外,还可能是因为胡蝶与天津的一段因缘。据《胡蝶回忆录》一书记载,胡蝶生于上海,其父亲胡少贡曾任京奉铁路总稽查,1916年全家迁往天津,在天津住了将近一年。那时胡蝶正好8岁,与其堂妹胡珊(胡珊后来也进了电影界,在30年代也拍了不少片子。后来移居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一起在天主教的圣功学堂念书。胡蝶在回忆录中,对其在天津的生活作了描绘。当时,天主教学校的校规较严,上课时要穿白衬衫、黑裙子,并且要规规矩矩地坐着。但下课之后,走出了校门,胡蝶就像一只飞出鸟笼的鸟儿,和她的堂妹一起踢毽子、跳绳,等到玩够了,就用一个铜板买一个肉包子或者买一大堆糖炒栗子,然后再花一个铜板可叫辆黄包车回家。
据张绍祖先生《天津校史百汇》一书,圣功学堂成立于1914年6月,由李鲁宜、杨荩仁、英实夫等人创办。是一所天主教教会女子学校,校址在法租界义庆里(今建设路)。1915年秋迁至海大道一带(大沽路)。1916年又迁于法租界32号路(今劝业场小学)。从时间上,胡蝶就读的地点应该是现在的劝业小学校址内。
作为一位曾经在天津生活过的影星,能够赢得天津人的厚爱和追捧,在天津文化史上无论如何也算得上一段佳话了。(原载《历史风貌建筑网》)
附照片:1、圣功学堂旧址(今劝业场小学,位于哈尔滨道与河南路交口);
2、笔者收藏的《天津商报画刊》刊载的影星胡蝶游戏造像;
3、笔者收藏的《天津商报画刊》所开设的《蝶婚专页》。
(通信地址:和平区曲阜道84号,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30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