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姆.华森《系统神学》-- 贰-(7)--神的永恒性和运用

(2009-10-24 14:03:54)
标签:

系统神学

                    《汤姆.华森系统神学》

 

                           Thomas  Watson   

                           钱曜诚、罗伟伦   

                           

                           三、神的永恒性

 

另一个属性是:“神是永恒的。”   “……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九十2)。

神学家分辨“aevun” 和 “aeternum”来解释永恒的意义,

 

          有三种存在:

 

(1)有开始,也有结束;

     就像所有死后便消灭归回尘土的感官被造物,

     如:走兽、飞禽和鱼类;它们的存在和它们的生命一起结束。

 

(2)有开始,但没有结束;

     就像天使和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他们永远活着 (a parte post)。

 

(3)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神是如此。

     祂是从亘古到永远都存在的(semper existens)。

     这是神的头衔,是祂冠冕上的珠宝。祂被称为永恒的君王(提前一17)。

 

耶和华是一个很恰当的词,描绘出神的永恒性;

如此可畏的字眼,甚至令犹太人害怕提到或读到祂的名字;而用“主”这字来代替。

 

  耶和华这名字,意味着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存在。

“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启一8), 这个经文解释耶和华这名字;

 

“今在(which is)”--  祂自我的存在,因为祂拥有一个纯净和独立的存在;

“昔在(which was)”-- 惟独神是存在于世界被造之前;我们无法去察考永恒的记载;

“以后永在(which is to come)”--  祂的国度没有穷尽;祂的冠冕没有沉寂。

 

“……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来一8);

永永远远这些字的重复,表达它的确切性,就像法老重复作一样的梦。

 

我要证明只有神是永恒的,没有开始。

天使不是;虽然他们是灵,但他们是受造物;他们是被造的;

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起源;有历史可以追溯。

如果你问,他们是何时被造的?有些人认为是在世界被造之前;

但并非如此:因为在世界被造之前,只有永恒。天使的起源不会早于世界的被造。

学者认为,天使是在诸天被造时被创造的。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伯卅八7)。

 

圣徒耶柔米(St. Jerome)、贵格利(Gregory)认为,

在神立大地根基之时,天使被造了,故欢喜得唱歌赞美。

 

只有神是永恒的,没有开始。祂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首先的,是末后的(启一8)。

没有一个受造物可以把自己写成阿拉法,因为这惟独属于神。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也就是说,祂是那从亘古到永远都存在着的。

 

            【运用一】

 

这对恶人是晴天霹雳的事。

神是永恒的,  因此对恶人的报应也是永恒的。

神永远活着;  只要神活着,祂将施行惩罚并咒诅恶人。

这就像在墙上所写的字一般:“使他们的腰骨脱节”(但五6)。

 

罪人任意行恶;他违背神的诫命,就像一只走兽跳过篱笆, 跃入被禁止的草地;

他贪心的犯罪,就像怕他来不及犯罪一样(弗四19)。

但,要记得,   神其中的一个名字是永恒,

只要神是永恒的,祂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祂的仇敌算帐。

 

叫罪人胆战心惊,思想这三件事:

被咒诅的人所受的折磨是持续的,是纯然的,也是永远的。

 

(1)是持续的(without intermission)。

 

他们的痛苦将是尖锐的,且没有缓冲的余地;地狱的火不会减弱。

“他……昼夜不得安宁”(启十四11)。

就像一个被绑在刑架上的人,一直被撑拉关节,没有暂缓的时刻。

神的烈怒被形容为一股硫磺火(赛三十33)。

 

为何形容为一股呢?  因为这一股的泉源是永不中断的;

所以神的忿怒就像一股奔流不息的泉源,  且持续不断的喷流。

 

今生的痛苦有缓和和中断的时候; 热度会减缓; 在阵痛之后, 病人会有缓冲的时候;

但,在地狱里的痛苦是立即也是猛烈的(summo gradu)。

这受咒诅的灵魂,绝不会说,我现在比较舒服一点了。

 

(2)是纯然的(without mixture)。

 

地狱是一个纯然公义彰显的地方。

在今世,  神在忿怒中记念祂的恩慈,  在苦难中带有祂的怜悯。

亚设的鞋是铁的,  但他的脚蘸在油中(申卅三25)。

苦难是铁鞋,但蘸着怜悯;脚蘸着喜乐的油。

 

但 “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启十四10)。没有掺杂怜悯。

 

现在这忿怒的杯是充满混杂的!

“耶和华手里有杯,其中的酒起沫,杯内满了掺杂的酒;

他倒出来,地上的恶人必都喝这酒的渣滓,而且喝尽”(诗七十五8)。

 

但,启示录说这杯是纯一不杂的。

这杯充满了渣滓,也就是说这里面充满了一些使它变苦的成分;

虫、烈火和神的咒诅,全是使之变苦的成分。  这是一杯掺杂的酒,却也是纯一不杂的;

没有什么可安慰他们的,没有掺杂怜悯,所以是纯一不杂的。

疑恨的素祭(民五15),不可加上油;

照样,在被咒诅所受的痛苦里,没有怜悯的油浇在其上减轻痛苦。

 

(3)是永远的(without cessation, eternal)。

 

罪中之乐是暂时的享受,但恶人所要受的煎熬却是永远的。

罪人只不过是享受短暂的宴席,但,要受的惩罚却是长久的。

 

奥利金(Origen)错误的解释说:受苦者在受苦一千年后,将被释放;

但,虫、烈火和监牢,都是永恒的。

“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启十四11)。

 

普拉斯(Prosper)说:

“地狱的折磨是永无间断的(Poenoegehennales puniunt, non finiunt)。”

永恒是无底无边的海。

百万年后,永恒没有一分钟被误用;

受咒诅的人必须永远被燃烧,但不会被烧尽,一直在死,但却死不掉。

“……人要求死,决不得死”(启九6);

 

地狱的火是如此燃烧着,甚至众多的眼泪也浇不熄,长久的时间也无法使之结束;

神忿怒的器皿将永远把忿怒滴在罪人身上。只要神是永恒的,祂活着就是为要报应恶人。

 

哦,永恒!永恒!谁能想象呢?

水手有他们的量尺可测量海的深度;但我们有什么样的量尺度可测量永恒的深度呢?

耶和华的气点燃火湖(赛三十33),我们有什么样的消防设备和水桶能浇熄祂的烈火呢?

 

哦,永恒!

即使整个地球和海洋变为沙地,整个天际到穹苍也充满了沙子,

且每一千年一只小鸟飞来一次,衔走一粒沙,需要多少的时间才能带走一瓶沙子呢?

 

但,若在那段时间之后,罪人可以离开地狱,至少还有一些希望;

但“永远”这两字真是令人绝望。“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

这对恶人是何等的可怕,足以使他们吓出一身冷汗,

想一想,只要神是永恒的,祂永远活着为了报应他们。

 

这里有人会这么问,为什么在短时间所犯的罪,要受到永远的惩罚呢?

 

我们必须像奥古斯丁一样相信:

“神对恶人的审判,也许是不易测透的,但绝不是不公义的

(occultu esse possunt, injusta esse non possunt)。”

 

所以,“为何在短时间所犯的罪,要受到永远的惩罚?”的原因是:

 

因为每一项罪都是违背神永恒的本体,所以没有任何比永恒更短暂的惩罚可以满足神的公义。

为什么背判的罪要受抄家和灭命的刑罚呢?

因为这是得罪国王本身,而国王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更何况得罪神的权柄和尊严呢?

这是极其严重且该受惩罚的,除了永远的惩罚,无法满足神的公义。

 

            【运用二】

 

这安慰敬虔的人。神是永恒的,因此,祂永远活着为了奖赏敬虔的人。

“凡恒心……寻求荣耀、尊贵……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罗二7)。

 

神的百姓在今世面临痛苦的情况。“……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徒二十23)。

恶人却穿紫袍,大吃大喝,而敬虔者却受折磨。公山羊爬上高山,基督的羊却在死荫幽谷中。

 

但,在这里有安慰,神是永恒的,祂为圣徒预备永恒的奖赏。

在天堂有活泼的喜乐,甘甜却不厌腻;

就是天堂的华冠和天堂最极致的快乐 -- 也就是天堂是“永远”的(约壹三15)。

若这荣耀有丝毫终止的可能性,它将因此失色,甚至成为苦难;但,这荣耀却是永远的。

 

哪一位天使能衡量永恒?“……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

圣徒将沐浴在神的喜乐河中;且这河永不枯竭。

“……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十六11)。

这是使徒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7节中辩论的高潮,那就是“永远与主同在”。

那里享有平安,不再有任何困难,安息不再痛苦,无止尽的荣耀,“永远与神同在”。

让这句话安慰所有在困难中的圣徒;

他们的痛苦不过是短暂的,但他们的奖赏却是永恒的。

 

永恒使天堂成为天堂;它是戒指上的钻石。

哦,蒙福不再有黑夜的白天!

荣耀的太阳将升起,照耀在灵魂上,永不下山!

哦,蒙福的春天,不再有秋天或掉落的树叶。

 

罗马的皇帝头戴三个冠冕,第一个是铁制的,第二个是银制的,第三个是金制的;

照样,我们的主也在祂子民的头上戴三个冠冕:恩典,安慰和荣耀;且是永远的冠冕。

“……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五4)。

 

恶人有永不死的虫,敬虔的人有永不衰残的冠冕。

哦,这有多激发我们行善啊!我们当因此多努力地为神工作啊!

虽然此时我们一无所有,但神有足够的时间奖赏祂的百姓。永恒的冠冕将安置在他们头上。

 

            【运用三】

 

劝勉。要研究永恒。我们的思想首当思想永恒的事。

 

我们都希望现在就可以满足我们的感官。

就像奥古斯丁说:

“若我们可以从世界被造时一直活到现在,又如何呢?(cunabulis mundi)

时间和永恒比较,可算什么呢?就如地球和天一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

照样,时间也不过是永恒的几分钟而已!

 

我们这可怜的生命,既然它是如此快地消散,那它算什么?

哎呀!要思想到永恒!(Annos oeternos in mente habe.)

弟兄啊,我们每一天都在奔向永恒;不管我们或睡或醒,我们都继续旅程。

我们有一些人已经到了永恒的边界了。哦,研究我们生命的短暂和永恒的长度吧!”

 

更特别的是要思想神的永恒性和灵魂的永恒性。

思想神的永恒性。

祂是亘古常在者,在世界之前就存在(但七9)。

对神有象征性的描述。

“……坐着亘古常在者。祂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

祂身穿白袍,象征祂的威严;

祂的头发如纯净的羊毛,象征祂的圣洁;

亘古常在者,象征祂的永恒。

 

思想神的永恒性使我们对神有更崇高崇敬的思想。

我们对神有邪恶不敬虔思想的倾向。

“……你想我恰和你一样”(诗五十21);软弱和必死的,

但,我们若想到神是永恒的,在我们所有的力量终止时,祂仍旧是永恒的王,

祂的冠冕永远散发光芒,祂能使我们永远快乐或痛苦,这将使我们对神有崇敬的思想。

 

“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远远的,

又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启四10),

圣徒跪下,藉着谦卑的姿势表示他们不配坐在神面前。

他们俯伏敬拜那活到永永远远的;就像在亲吻祂的脚。

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将所有的荣耀放在祂脚前;

他们如此行表示对这位永恒的本体者谦卑的尊敬。

 

研究神的永恒性,会使我们在不明白之处崇敬祂。

既然神是永恒的,所以祂造我们也是永恒的。

我们是不死的被造物;我们很快就要进入永恒,可能是快乐,也可能是悲惨。

 

要很严肃的思想这事。

说:哦,我的灵魂啊!你到底有份于哪一个生命的终点呢?

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了,我要往哪里去,往哪一个终点,是荣耀的或是悲惨的呢?

若我们认真地思想我们要往哪一个永恒的终点,这将强烈地影响我们。

 

(1)思想永远的折磨,是抵挡罪的特效药。

 

罪以享乐来引诱;但,当我们思想到永恒的终点时,它将会降低私欲的热度。

难道我愿为了暂时享受罪中之乐,而受永远的痛苦吗?

罪,就像启示录九章7节里的蝗虫,

似乎头戴金冠冕,但尾巴却像蝎子,尾端有刺,且这刺永远拔不出来。

 

难道我愿意冒永远忿怒的危险吗?难道罪中之乐能与永远在地狱中的痛苦相比吗?

这样的思想会使我们像摩西逃开蛇一样的逃离罪。

  

(2)认真地思想永恒的快乐,能大大帮助我们脱离世上的事。

 

这些世俗的事和永恒相比可算什么!

它们很快就会消失了,它们向我们招手后,就快速地离开了。

 

但我却要进入永恒;我盼望与那位永恒者同住;

 

对我而言,这世界算什么呢?

对那些站在阿尔卑斯山顶的人而言,

坎培尼亚(Campania)的伟大城市在他们眼中是极微小的;

 

照样,对那些思念来世永恒之事的人,世上一切事物在他眼中都变为虚无。

这世界的荣耀算什么!与极重无比永恒的荣耀相比,它显得何等贫乏和可厌!

 

(3)认真地思想永恒或喜乐或悲惨的光景, 应该会大大的影响我们所要做的事。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促使我们进入永恒被祝福或被咒诅的光景;

每一个善行是使我们更接近永恒快乐的阶梯;

每一项恶行是我们更接近永恒悲惨光景的阶梯。

 

哦,对永恒光景的思想,应该会大大的影响我们的服事!

这个思想应会使我们尽心竭力。

好的服事使基督徒更接近天堂,也使基督徒更接近永恒祝福的境界。

 

                      请接下页学习 -- 神的不变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a2ea00100flr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