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针对适龄未婚青年的调查显示,近八成人反对婚外恋,82%的人反对“多角恋”。这个结果,和平时许多人的感觉基本吻合。
不过,当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为什么同事、朋友之情就允许“多角”,爱情就一直要求专一呢?哪怕在中国一夫多妻的古代,男人不专一看起来是天经地义,但女人依然会以“嫉妒”、“专宠”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专一的渴望。就算不能成为男人唯一“娶”的妻妾,也希望成为他唯一“爱”的女人。而大名鼎鼎的《我侬词》,才女管道升写给丈夫赵孟頫的,当中语气再怎么情深款款,终归掩盖不住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让赵孟頫死了纳妾那条心,一心一意对待自己。
专一的爱情,对人类究竟有何意义?
从生物性来说,专一保证了婴儿拥有确定的父母,从而也保证了婴儿的成长质量——因为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十分漫长,要高质量地养大一个孩子,往往要靠两个人以上的长期努力才能达成。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一般人不愿意轻易背负。如果要让成年人心甘情愿养孩子,前提条件就是让他们确认:“这是你们的孩子,是你们的延续,不可能是别人的。所以养育的责任非你们莫属。”
这一点,哪怕在一夫多妻的社会也体现得很明显。妻子们都希望丈夫只爱自己一个,因为这样一来,丈夫的精力和资源都会对自己和孩子倾斜,令生存和生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质量。
有人问:“一妻多夫的社会呢?这里的男人为什么不要求专一?“——这是因为,维持一妻多夫制度的社会往往地理环境特殊,需要大宗族群居才能生存,需要“不分家”保证资产的积聚;需要很多流动的劳动力来开拓短缺的资源。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妻多夫的制度。在这里,养育孩子的责任由宗族共同承担,养育矛盾并不尖锐,人们对于专一的要求也不突出。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家庭规模越来越少,“宗族抚养”这等好事基本消失了。所以,对于专一的需要,对于后代身份的确认,就成为现代人更好地生存繁育的生物性基础。
此外,人类要求专一还存在心理性基础。这个问题,涉及到“爱情的吸引力和内心缺失”的关系——众所周知,当两个相遇时,彼此间之所以产生吸引力,一方面是因为彼此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是彼此有互补之处。后者就是人们要求专一的原因。
顾名思义,互“补”,往往会涉及到缺失和创伤。例如一个从小缺少关注的人,遇到一个关注自己的人,就会毫不犹豫地爱上对方。这是因为,对方能够提供“关注”这份食粮,缓解缺关注者的内心饥渴,抚慰他的创伤。
这时,能够提供“食粮”的人,对于缺关注者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因为缺关注者“饿”怕了,需要长期占有这份“食粮”,并且担心失去和被分薄,所以,他下意识就想独霸对方——对于专一的渴望,就是从这些地方来的。它蕴含了人类成长的痛苦,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周公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