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叔本华:直观与抽象

(2020-08-22 13:44:30)
标签:

李侃

叔本华

直观

抽象

分类: 原创:经验杂谈

叔本华:直观与抽象

 

一、康德理论中直观与抽象的混淆

“康德以为直观是没有悟性的,完全是感性的,所以完全是被动的;而只是由于思维之悟性的范畴,即知性范畴,才得以把握一个对象这样他就把思维带入了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本身没有独立的作用,只有与思维一起才能形成经验对象,于是为了范畴作用于直观,康德才提出了晦涩难解的图式(范型)论以作为中介。

按照康德的理论,由经验对象组成的外在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因为康德“又说思维的对象是一个个别的,实在的客体,由此思维[又]损失了它那种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基本特征,所获得的已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以个别事物为客体。由此他把直观带入了思维”。

为了克服康德的这种矛盾,叔本华认为仅仅是直观就足以构成经验对象了,当然,这种直观不是康德说的那种消极的感性直观。

他认为仅仅靠感性形式(时空)并不足以形成直观,必须要有悟性的参与才行。他认为悟性只有因果关系,这唯一的先天形式。

 

二、因果关系为知性的唯一先天形式

叔本华和康德一样都认为时空是感官的形式。但时空二者毕竟有所不同,时间的本质是“继起”,空间的本质是“并列”

叔本华说:“经验表象的这两种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对于其中之一是本质的东西对于另一个却没有任何意义;在时间中并列没有意义,在空间中继起没有意义。”  

与康德不同的是,他认为因果关系是知性(悟性)的唯一先天形式,并认为直观中便已有知性的活动在内了。是知性的因果律与时空共同形成“表象”。

因果律是知觉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感官——视、听、嗅、味、触觉的过程的结果只能给人们提供主观的原料。这些原料还远远不是人们经验到的,处于空间和时间中的外部世界。

对于纷至沓来的外部刺激,人们如何将它们构建得如其所见的那样排列在空间中?主观感觉如何变成客观的知觉?

叔本华以医生的视角,阐述了视觉的生理基础。他指出感官本身是贫乏的,它们只存在于神经和皮肤之中,纯粹感觉根本不可能有物的知觉。

由于经验知觉中存在理智特征,即因果律的作用,主体通过归因(执果索因)的活动,才表象了物。换言之,任何一个表象的确立都离不开因果律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能形成表象,首先依赖于感觉。但是如果只是以感觉为唯一指南,我们看到的将是完全颠倒的世界,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按直线传播,来自物体上端和下端、左端和右端的光线经过眼睛的瞳孔时必然互相交叉;来自物体上端的光线碰撞在视网膜的下端,来自物体左端的光线碰撞在视网膜的右端;反之亦然。

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知性的作用。

叔本华说:“事实上知性通过感觉收到一个有关碰撞视网膜的光线的发出方向的材料时,便沿着颠倒的方向从两条路线追溯到了它的原因;这时候便产生了相反方向的交叉,并且原因作为一个外部的对象在空间中把自己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最初发射出自己光线的位置上,而不是这些光线所到达的视网膜的位置上把自己呈现出来。”这就是主体形成视觉表象的机理。(视觉成像原理)

可见,知性的作用就是由果溯因,知性的因果律就是形成经验的表象或“客观的知觉”的主体性机制。

因果律(生成的充足理由律)的作用表现在:纯粹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是以因果关系为前提统一在一起的。

换言之,因果律使我们得以将内在的时间空间化,以及将空间时间化,从而使人确定变化与连续。也就是说,只有凭借因果律,才能将“物”表象在间中,同时才能将不同的时间点所获得的表象构建在空间中,将空间中的位置构建在时间中从而知觉到变化,并且还可以确定变化的东西与前一瞬间知觉的是同一个。

因果律的运用使人把在一个个时间点中知觉到的大量表象以因果链的方式联结起来。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一种客观的知觉,即一个外在世界以空间为其形式。反过来,对“持续”的感知必须借助空间中并存关系如果将一个人独立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他就不会知道时日了。

此外,只有因果律,人们才能确定位置和连续。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参照其他的位置;确定此刻,必须以过去为条件。总而言之,只要“物”处于时空之中,毫无疑问,也就处于因果性之中。

 

三、直观与抽象的区别

康德认为知性(与叔本华的理解不同)给自然制定先验的规律,而自然又遵循知性的法则,所以最初使自然成为可能的是知性而不是直观,反省思维(指知性纯概念)是一切直观的原始模型。

而叔本华认为,客体首先就是直观的对象(知性因果律完成的)而不是思维的对象,对于对象的任何认识本身在原始意义上都是直观。直观不是单纯的感性或本能的感觉,直观中已经包括知性的活动。

自然界必定是一个直观的东西,而不可能是一个(康德所说的)知性的抽象物,叔本华认为,知性注定是一种能力。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在直观认识中展开于我们面前,抽象思维是后起的,是直观的抽象化的表现。抽象思维必须从直观的世界中才能获得一切价值和意义换言之,凡是出现在思维中的东西也一定可以在直观中得到验证,不是来自直观的思维肯定是一个空洞的思维。

总而言之,直观成为能动的知性直观,正是这种知性直观构造出了经验对象,并把因果必然性赋予了自然界。另外,直观获得了本源性的地位,理性只是通过抽象概念对直观的摹写和仿制。

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的区别也就是知性和理性的区别。知性唯一的功能是认识因果关系,理性唯一的功能是构成概念或抽象表象。

叔本华实际上对康德的理性不能认识本体的观点很欣赏,认为这是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独断论的致命一击

他认为康德对理性的作用限制得还不够。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正是借着理性是认识绝对的这一定义,发展出了把一切都笼罩在抽象概念的阴影之下的体系,重新复活了理性主义独断论。

为了防止这种理性主义的僭越,叔本华把理性的领域严格限制在经验直观的范围之内,禁止任何超验的运用。他认为只要理性遵循充足理由律,自然会一步步地达到系统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康德所说的理念的范导作用。

(独断论立场:

一、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经验的可能性之彼岸的事物的科学。

二、一个这样的事物绝不能按一些自身先要从经验汲取而来的基本规律来获得;而只是在经验之前,不依赖于经验而知道的东西才能超出可能的经验之外。

三、在我们的理性中真有几个这样的基本定律可以碰到:人们在来自纯理性的认识这一名义之下了解这些定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