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记者 王光臻 综合报道
http://www.chinaweekly.cn/upload_files/other/_20110513140541_Cm87a.jpg
当地时间4月11日,科特迪瓦阿比让,前总统巴博及夫人被逮捕后坐在高尔夫酒店的床上。图/IC
4月18日,科特迪瓦结束了持续4个多月的内战,迎来公务员重新开工的第一天。不过,公共服务部门首日复工并不红火,不少人依旧不敢外出上班,即便是公共服务部长本人也上班迟到两小时。
和平的来临不是对峙两派的和解,而是一方消灭另一方。4月11日,前总理阿拉萨内·瓦塔拉的武装部队在经济首都阿比让生擒前总统洛朗·巴博,瓦塔拉随后行使总统职权,命令全国公务员复工。
和日本地震、利比亚内战铺天盖地的报道相比,国际社会显然无暇过多关注这个西非小国。
科特迪瓦原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独立,开国总统博瓦尼以吸引移民和可可出口的政策,带领科特迪瓦实现了持续繁荣,这个面积只有3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被国际社会称为“黑非洲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尺”。不过,在连任33年的博瓦尼统治下,科特迪瓦政治并不自由,上世纪90年代,示威浪潮迫使国家走向多党制度。
1993年,博瓦尼去世,继任者贝迪埃不顺应民意,再度紧缩政治自由,强调民粹主义,规定不是本国出生或父母任何一方没有科特迪瓦国籍,都不是公民,也不能参选总统,据此规定,就连前总理瓦塔拉1995年和2000年都不能参加选举。
巴博则在2000年的大选中胜出,但是,这位拿到法国历史学博士学位的“海归”却没有带领国家走向民主,其高压政策引爆了2002年的内战,形成南北割据局面;2007年巴博与原反对派武装领导人签署和平协议,同意实现国家统一。这一年,瓦塔拉也获得参选总统的资格,这位在美国拿了三个学位、长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的实干派政治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一拖再拖后,旨在统一国家的选举于2010年10月举行;当年12月,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的初步统计结果,瓦塔拉获得54%选票,巴博46%,胜利者是瓦塔拉;但很快,科特迪瓦宪法委员会宣布时任总统巴博得票51%,超过前总理瓦塔拉的48%当选。
结果巴博和瓦塔拉互不相让,都宣布获胜,并都宣誓就任总统。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让人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八世》里的名句:“两个国王,有着对等的荣耀,最好过,最差过,掌权过。”
无需去详细描述内战的过程,只需要知道它带来的生命的陨落。这一轮内战,致使1000 多人死亡、10多万人流离失所。
小国内部两强相争,通常需要大国的裁决。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科特迪瓦局势发表声明,强调该国前总统巴博必须立即下台,并表示美国坚决支持联合国对巴博武装采取军事行动。4月11日下午,在法国部队帮助下,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在位于该国经济首都阿比让的官邸中被捕,“一国两主”僵局结束。
前总理瓦塔拉当晚发表讲话呼吁和平。瓦塔拉表示将成立一个“真相和调解委员会”,调查所有违反人权的行为,同时宣布将对执政10年的总统巴博及其夫人西蒙娜、助手等提起司法诉讼,但承诺将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
瓦塔拉演讲后不久,被捕的巴博也呼吁各方支持者结束战争,用对话方式解决争端。这一切,让人看到了科特迪瓦重整破碎动荡政局的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