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最怕鸦雀无声,报社尤其如此。
在理应热火朝天的地方,驻扎着沉默的大多数,有几种可能:一是心无定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话可说;二是不学无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毫无心得;三是老于世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话不说;四是心灰意冷,小人当道,忠奸不分,贤者缄口。
当然还有其他诸种可能,但撮其大要,无非如此。
本报创建之初,便鼓励采编人员畅所欲言。业务探讨无禁区,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是办报大忌,夜郎自大、自欺欺人更为君子所不齿。我们提倡的是直言不讳、一针见血、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保持本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才能切实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
当然,业务研讨不是互相攻讦、发泄私愤,更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批评者要抱有与人为善、对事不对人的初衷,被批评者更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倘能如是,则善莫大焉。
半年多来,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本报业务研讨的氛围还很淡薄。一彪人马云集平台,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彼此做谦恭状,或满脸堆笑,或形同路人,摆出一副相安无事之嘴脸。粤语曰“睬你都傻”,道行之高,令人匪夷所思。
沉默有时是金,有时是病。
本报一些同志金口难开,是否是一种病态?是无话可说,还是不学无术,或是老于世故,抑或心灰意冷,或有其他难言之隐?
总之,都不好。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沉闷的局面本周有所改观,评报栏上有了一些声音。大多数点评非常中肯,说明很多同志开始在思考,很好。有些批评可能有失偏颇,有些建议可能是一孔之见,都没有关系。关键是有人有话要说,有人不说不快,爱社之心拳拳。
《业务交流》为编采部门的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本期为创刊号,将这些只言片语集为一卷,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对编辑记者有所裨益。
千言万语化为一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是为开“住
时
间:2002年1月
原
载:《业务交流》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