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11月11日正式创刊了。
从《北京时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这个新生儿尚未问世,就三易其名,想想怪不容易。
虽说粤语有句俗话:“不怕生错仔,只怕取错名。”其实,叫什么名字并不太重要。《新京报》这个报名虽说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差。硬要和邵飘萍的《京报》比附彼旧此新,也无不可,但终归有点牵强。事实上,我知道《新京报》的创办者首选并非这个标新立异的报名,实在是没有办法,被有关部门逼的,也就凑合用用。
从酝酿到催生,我一直是《新京报》的积极鼓吹者,有人取笑我是不是拿了《新京报》的广告费,这自是笑话。我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呼唤《新京报》的诞生,是基于对本报前途和命运的深层忧虑。本报创办至今短短两年半,成绩有目共睹,无须赘述,但问题也暗流涌动。倘不深加检讨、寻求对策,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有没顶之灾。“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历史的教训俯拾皆是。
要消解潜存的危机,仅仅靠内部的小修小补空谈道德,实践证明无济于事。我们不能奢求在暂时的胜利面前,每一个京华人都能居安思危。私欲膨胀、勾心斗角、蝇营狗苟、尸位素餐、因私废公,等等,我们很痛心地看到,自京华小有所成之后,这些令人齿冷的现象正破茧而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有效地解决内部危机,有时不得不倚仗外敌的挑战。如没有强大对手的逼迫,很可能变生肘腋祸起萧墙。不死于竞争者,必死于内乱。第一次听说《光明日报》将和《南方日报》合作在北京创办又一家综合性日报时,我当时便额手称庆:天不亡我京华。可能是我不无多虑,但这绝非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山雨欲来之时,本报同仁没有大惊失色,而是斗志昂扬士气高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强敌叫阵之时,本报同仁没有临阵怯场,而是旌旗突出求战心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兄弟报社观望之时,本报同仁没有将狂兵骄,而是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新一轮报业大战的结果必将再一次证明:谁能横刀立马,唯我京华报人。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时
间:2003年11月
原
载:《业务交流》第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