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之树常青

(2008-10-21 09:17:00)
标签:

杂谈

    虽然我对理论一直饶有兴趣,但实话实说,我不是一个擅长理论演义之人。
  尤其是对新闻理论,我非科班出身,的确涉猎不多,底子很薄。读研时,曾经协助导师编纂过几本新闻写作之类的教辅读物,但那时只能是纸上谈兵,天下文章一大抄。从事新闻工作后,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但都是皮毛,既非名家传授,自学也不系统。我对新闻的基本认识和把握,大都来自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虽说实践出真知,但总感真知太少,反过来指导实践时,尤显苍白和不足。
  从本科到研究生,读的都是中文专业,文学讲究的是形象思维,是顿悟,是直觉,是灵性。理论则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我承认我是一个偏重于感性思维的人,抽象思维不是我的强项。
  毋庸讳言,我对本报编辑记者进行业务培训时,感性重于理性,经验大于理论。我试图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将自己新闻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总是难尽如人意。
  或曰,激情和经验是报人的两大利器。我以为还应该加上学识,也就是理论的功力。没有激情,报纸会沦为平庸;没有经验,报纸会堕入浮躁;没有学识,报纸会迷失方向。就这三者而言,学识可能更为重要。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既有激情,又有经验,更有学识的报人,但谈何容易,总是痛感自己学疏才浅。
  有些创刊以来一直纠缠不休的老问题,比如事件新闻与现象新闻、话题新闻的来龙去脉、新闻价值的大小与优劣等,自己以为想明白了,但可能一直没有系统全面地阐释清楚,以至于实践了多年,有些同志仍有理论的困惑,导致业务上的“凇
  再如深度报道的选题要求、文本原则等,我虽同几届特稿部同仁几次座谈,自以为话说得很明白了,深度报道的深度在于新闻的主体事件,深度报道的可读性在于新闻事件的情节,等等,从实践结果到理论的本义,我是尽己所能答疑释惑。但由于理论功力不足,未能从根本上澄清记者和编辑的迷茫,以至于特稿部记者间歇陷于苦闷之中。
  行动的偏差源自理论的迷失,如果要问责的话,我是第一责任人。
  一些业务问题,之所以没有一一化解,最后成为苦闷的象征,固然有我学识不精的因素,也有一些同志用心不足之憾。我苦口婆心地说了几年,有些同志就是无所用心,我行我素。孔子曰:“举其一不能反其三者,不可教也。”孺子可教,我心存欢喜。孺子不可教,于我心有戚戚焉。
  总结一下我对报纸的实践体会和理论认识,毫无玄虚之处,其实也就那么三招二式。撮其大要,略有十条。一、报纸整体框架:报纸回到新闻纸,新闻回到五要素;二、读者基本定位:不分高低贵贱,全体一视同仁;三、内容版块权重:本地新闻是雪中送炭,其他新闻是锦上添花;四、新闻取舍要义:唯事件性新闻是举,力戒话题和现象;五、版式原则要求:简单明快,便于阅读;六、队伍核心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秉自公心恪尽职守;七、采编操守底线: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八、文风基本风格:化繁为简,避虚就实;九、市场竞争准则:竞争带来进步,内乱猛于外敌;十、报纸同质趋势:同质化的过程就是品牌化的过程,独家的垃圾也是垃圾。其他观点,零零星星还有很多,但主要就是上述十点。这些基本观点,创刊几年来,我是不厌其烦,年年讲月月讲,就差没有天天讲了。
  这本册子收集的我的文章和讲话,大都围绕上述几大观点展开。第一次结集后,得到一些好评。这次内部再版,无非是相信这些观点尚未过时。温故知新,对诸位同事和我本人,可能都不无裨益。
  京华时报经过几年拼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赢得了今天的江湖地位,当得起成功二字。但从成功到优秀,从优秀到伟大,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更大的风险还在明天,更大的光荣在等着我们。
  正如歌德所言:“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虽然我们学识有限,但我们总在实践中不断吐故纳新,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可以是理论上的侏儒,但我们应该成为实践上的强者。

                                                                     2008年元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