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件性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2008-10-21 09:16:00)
标签:

杂谈

    昨天晚上,我作了题为《党报市场化演变之我的体验》的讲座,目的是为了说明《京华时报》的出现和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是党的机关报顺应时代发展、锐意改革的一个重要事件。我们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顺势而动,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昨晚谈的是大势,只有看清大势,才能高瞻远瞩,心怀大志,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天想从技术和操作的角度,谈本报和北京兄弟报的本质分野及今后一段时间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这就是事件性新闻。
    去年5月28日本报创刊后,基本报相克隆《南方都市报》,厉行拿来主义,使本报甫一面世便面貌一新,迥然异于北京兄弟报。在版面主体上,我们强调以新闻为主,办成真正的新闻纸,彻底结束北京报纸副刊化的历史。在具体操作上,强调新闻的条数,《采编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各新闻版的新闻条数。创刊伊始,我们通过强硬的手段,使本报在新闻信息量上超过了兄弟报社。尽管新闻的具体采写显得很幼稚,新闻理念还“诓欢ǎ孕挛诺拇砘勾τ诨煦绲淖苑⒆刺形瓷仙角逍训淖跃醪忝妫托值鼙ㄖ较啾龋辽傥颐且约蛟既∈ぁ
    在去年7月开展的质量月活动中,我对本报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花大力气解决事件性新闻在版面上的比重,力戒似是而非的状态性新闻和预发性新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重大新闻观念的转型,使本报能根本区别于北京兄弟报纸,本人从本报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实践证明,当时提出的问题是准确的,处理的手段也是有效的。
    新闻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实,看报纸的目的是为了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本报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得益于本报对事件性新闻的重视。
    今天,我想就事件性新闻再次作一阐述,以明确本报今后努力的方向,确保本报编辑理念的坚定不移。假以时日,期有大成。


本报切入市场和提升质量的突破口
    2001年3月初,我由广州来北京,设计本报的风格、版面、主攻方向时,发现北京报纸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浮光掠影式的状态性新闻占据新闻版面的绝对地位,整张报纸飘忽不定,缺少张力,缺少阅读快感。
    什么是状态性新闻呢?我提出的这一名词并非准确的理论概念,而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所谓的状态性新闻,我的理解是新闻的主体缺少事实的依托,充斥着空话、套话、大话,新闻的五要素残缺不全。其表现形态为静态,表现方向为废话。我们知道,职业记者不是家庭主妇,不能满足于整天混迹街头东张西望,新闻纸亦非黑板报,各种无病呻吟式的东西根本就不应该大见天日。我阅读北京兄弟报,最痛苦的是没有人告诉我昨天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说也告诉了一些,但搭配了更多的垃圾。嗑瓜子嗑出个臭虫,这种感觉谁都不喜欢。
    在去年5月9日本报京广招商会上,北广教授黄升明在会上说,在广州看报很愉快,一读便是一两个小时,而在北京看报,最好的也只看5分钟,有些报纸扫一眼标题便不想再读了。他希望《京华时报》问世后,能在他手中最少逗留20分钟。读者对单张报纸的阅读时间长短可以说明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报道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报纸编排的精彩程度,等等。将南方真正市场化的报纸和北京伪市场化的报纸做一比较,不难发现,南方市场化的报纸每天刊登的大都是活生生的发生了的动态新闻,包括本埠新闻、各地新闻、世界新闻。有即时的消息,也有深度的调查和整合。而北京的报纸刊登的大多是状态性的新闻,时间模糊,主旨不明,写法拙劣,字里行间留有过多的官场、官僚气息,编辑记者直至总编的眼睛都向上,而不是向下,目无读者,缺少读者意识,缺乏市场观念,这是北京几家所谓市场化报纸的致命不足,也是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却不能打造一家发行百万份的大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我一向不太喜欢对兄弟报纸说三道四,今天,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还是不得已对兄弟报纸提一些我的看法,可能不无偏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北青》是团市委的机关报,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但它的出身决定了它的立足点不可能很高,有些事它有心无力,有些事它都不会想。在市场经济演进初期,北青报适时而动,曾经辉煌,但成功给其带来了惰性,左顾右盼似乎没有对手,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以致今天难以突破。近几年来,日渐式微,锐气日减,暮气渐增。迨至上世纪末,终于放弃新闻走向副刊。以为如此这般便可以解决与其他报纸新闻的趋同,殊不知这是舍本逐末、背离新闻的本质,沦为杂志化的四不像的所谓报纸。
    每天披读北青报,从其对新闻的处理上,我不仅看到了他们在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地看到北青报核心灵魂的丧失,有体无形,无异于行尸走肉。我的理解是,北青现在已无力驾驭其新闻主体,难以激活编辑记者的创新激情,难以抗拒新闻从技术层面到主体内容不可逆转的雷同化,难以推出更精彩的新闻。于是,不得已转向形形色色的专刊,以为可以别开生面,其实是穷途末路,斗志全无。
    北青报动辄整版一篇长文,不说别的,就凭这样不计成本地浪费版面,这张报纸的前途就令人堪忧。一个版面的日均综合成本是多少?本报是1万元,兄弟报纸是对开张,成本只会比我们高。我们的编辑记者都应该继续领会并且坚持“版面成本”的意识:每个字都有成本价值,要真正做好,珍惜每个版面。
    很多学院派新闻研究者在技术研究上云来雾去,我们在研究报纸时,更习惯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技术化的表象深刻理解机制的积弊。先天不足的机制,注定其难以解决新闻的定性和定位等问题。机制决定队伍的战斗力,队伍的战斗力决定新闻价值的强弱有无。僵硬的机制,化激情为冰水。
    本报在创刊初期曾硬性规定一个版至少要有“10+1”的信息容量,旨在保证版面的新闻条数,严杀长文。所以,本报能以毫无优势的32个版面,取得新闻信息绝对拥有量的领先。尽管内容的采写和版面的处理上仍很幼稚,但大信息量,尤其是本埠新闻的信息量成了本报初出江湖的杀手锏。
    硬性地规定了新闻条数,解决的只是信息量的一部分问题。为什么我们创刊初期,文章显得暮气沉沉?为什么仍有很多上版新闻言之无物,“口水多过茶”?为什么总觉得在现有版面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挤出空间来刊发更为有价值的新闻?总觉得不到位。这样的思考就牵扯出一个重要的课题——光解决信息条数只能暂时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久而久之,同样会被读者厌倦。报纸求生存图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新闻的可读性、必读性和生动性的问题,使人拿起《京华时报》,就爱不释手,就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兄弟报社和我们相比,目前在新闻的量上仍处于相对的弱势,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本报的成功已使兄弟报找到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期,《信报》对我们贴身紧逼,一方面从形式上直接克”颈ǖ陌媸胶屠改可柚茫硪环矫娌欢霞哟笮挛帕俊4蛹际醪忝嫔纤担问胶褪慷际侨菀赘铣模鍪さ墓丶撬嬲饩隽诵挛胖械氖录性问题。谁解决了事件性新闻,谁在事件性新闻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握有先机,谁就占据主动,谁就稳操胜券。


什么是事件性新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闻。国内现在最权威的定义是中宣部前部长陆定一在1945年提出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核心的主干元素。第一是“新近”,新闻必须有时效性,是新鲜的“活鱼”;第二是“事实”,新闻一定要有“事”;第三是“报道”,新闻需要通过采集形成符号型的表述。
    在这个最干练的定义中,核心的元素就是“事实”,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事件并不是一般狭义理解的故事,而是一件事情。那些非事件性的新闻,严格来说,不是新闻,是公文、是宣传稿或通知,因为这些所谓的新闻,不能提供给读者以事件,不能成为读者认知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和事件性新闻相对应的是状态性新闻,状态性新闻是宣传的而非传播的,是官场的而非市场的,是雷同的而非独家的,是投机取巧的而非职业水准的。它带来的恶果是大众传媒与读者的貌合神离,无价值的稿件充斥于版面;带来的是记者的赶场恶习,红包新闻屡禁不绝;带来的是读者对报纸的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厌,最终败坏了整个新闻界的风气和读者的胃口。
    那么,如何区别事件性新闻和状态性新闻呢?
    首先,事件性新闻一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于日报而言,“昨天”是最重要的时间概念。大量的昨日新闻是日报的立身之本。时效性并非如本报有些记者常用的“昨天,我们从××单位获悉”,没有人关心记者什么时候获悉新闻,读者关心的是这条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用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手法,变一条陈旧的新闻为所谓的新闻的做法无异于自欺欺人,这种小聪明,会将本报引向歧途,极大地影响本报新闻质量的提升。
    时效性决定了真正的事件性新闻是“易碎品”,今天是新闻,明天可能就不再是新闻,所以要拼抢,今天能见报的一定不能等明天。新闻是不能被克隆和重复的,如果一条新闻和此前发表的新闻相比,主题简单雷同,大同小异,不能称为一条新闻,或者说是好的新闻。今天采写和明天采写,甚至任何一天去采访都无二致的新闻更不是新闻。简言之,“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是新闻,“岁岁年年人不同”才是新闻。
    分析本报见报的很多新闻,尤其是日常工作会议类新闻、工作总结类新闻、常规检查类新闻等,很多都缺少直接的时效。有些稿件是通讯员来稿,通讯员写稿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领导擦鞋,而不是为新闻而新闻。我们的记者和编辑接到这样的稿件的时候,首先就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稿件有没有时效性,放在今天,放在明天,甚至是放在明年发是不是效果一样,如果是,就该弃如敝屣,而不应敝帚自珍。
    其次,事件性新闻具有强烈的动感,而非静态的描述。新闻的动感要求有明确的新闻要素,而静态的描述往往顾此失彼,要素残缺。“某天,某地,某人发生了某事”,或者“某事,在某天,在某地发生”,这些新闻要素本身具有内在的动感,并非机械地堆砌动词即可解决,动感隐藏在事件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之中。静态的描述,由于缺乏事件的支撑,只能东拉西扯。有时一则消息,编辑挖空心思都制作不出一个实题,这类新闻的死结都在于根本就是什么事也没有。故弄玄虚、渲染气氛,都不是新闻的正途。
    兄弟报纸的新闻版面一个重要特征便是静态有余、动感不足,其中尤以《北京晚报》为最。北晚一版新闻,很多通篇都是描述性的内容,毫无新闻价值可言,每句话基本都可以删除,包括标题,因为离开新闻事件的支持,几乎每句话都可有可无。
    静态的描述性新闻在传统媒体中的主要症状是:大量的空洞无物的经验总结性的稿件充斥版面。在都市报中的集中表现则是:干瘪枯燥的时政新闻和鸡零狗碎的市井新闻屡见不鲜。
    本报经过质量月的大力整顿和强硬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的动感问题。但是,有些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投机取巧、偷换新闻概念和要素的现象仍不绝如缕。这种风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三,事件,事件,还是事件。
    大家都知道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后来有人又说要加一个何果,也就是五个W加一个H。五要素是不是每一条消息都缺一不可呢?我以为也不是,但任何一则消息,绝对不可缺少其中的三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有些新闻重在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至于什么人并不关心;有时记者为了抢发新闻,一时半会儿还不能穷尽新闻的五要素。当然,五要素齐备是新闻的内在要求。于是,很多新闻以连续报道出现,不断地穷追猛打,就是为了解决五个要素中的何因、何果问题。本报有些消息至今仍未解决何时、何地、何事这一新闻的最最基本的要素,实在是有些可悲。我们有些报道根本就未涉及事情发生的原因,更没有结果,浅尝辄止,这仍是很幼稚的新闻。
    本报大多数新闻基本解决了何事,但仍有一些新闻不知所云,以时政新闻为最。时政新闻要关注政府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公文会议。会议可以作为新闻的来源,而不是新闻的主体。政府开会的目的也是思考解决问题及正在解决问题,所以记者要深挖会议中隐藏的新闻,抓“活鱼”。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新闻都应该解决事件性问题。没有事件的新闻不称其为新闻,而是废话、空话、套话,是公文而不是新闻。
    我们重视和倡导事件性新闻,并非是独创一种新闻体裁,而是还原新闻本身。传统报纸因囿于特殊时代的历史制约,严重背离了新闻的本质。我们今天所做的不过是溯本清源、拨乱反正而已。


事件性新闻的价值
    紧紧抓住事件性新闻不放,我认为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大问题:
    1.报纸整体的动感和张力。
    为什么北京的报纸没有广州的报纸看起来“过瘾”,关键在于北京的报纸没有解决好事件性新闻问题。只要解决好事件性新闻问题,报纸每天就会是鲜活的,充满新闻的不确定性和阅读的愉悦感。
    在去年7月质量月动员大会上,我曾经认真比较过本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周新闻中事件性新闻数量上的差距,明确指出我们和《南方都市报》最大的差距就在事件性新闻的含量上。现在,本报的事件性新闻的含量已经超过北京市的兄弟报社,但是仍然需要坚持以事件性新闻为主体的原则。因为,没有事件,就没有动感;没有动感,就没有张力。
    2.提升新闻的含金量,杜绝空泛的所谓新闻。
    静态的新闻,不是新闻,而是政府文告和企业宣传,争夺的是政府资源而非新闻资源。静态新闻的大量出现,总体上导致了报纸的副刊化,《北青》已经在副刊化的导向下日渐式微,《晨报》《晚报》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副刊化的报纸,看起来洋洋洒洒,厚厚一叠,但是几分钟读罢,掩卷之后,能留下记忆和印象的寥寥,主要就是忽视了新闻的事件性。由于不强调新闻的事件性,所谓的新闻都似曾相识,可有可无。所谓的新闻其实都是官样文章、政府文告、企业宣传,如何使人读来过瘾?所谓的新闻都是莫衷一是的现象描述,黑压压一整版,如何使人感觉到轻松愉悦?空洞、乏味只能说明新闻主体没有实在的信息,整版整版的大块头文章,文字佶屈聱牙,结构混乱无序,使人难以卒读,这些都是负信息,对报纸的整体形象构成硬伤。只有充满情节感、冲突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要素的事件性新闻,才是解决报纸含金量的惟一出路。
    3.改变对所谓抢新闻的错误理解。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什么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应该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非将要发生的事情,是对新鲜出炉的第一手信息的报道,而非对所谓将要发生的事情预报。预报性新闻有时也不可避免,但一定要有现实的事实基础,而非空穴来风、捕风捉影。
    北京新闻界有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恶习,以为抢新闻就是比谁跑发布会快,比谁赶场多。所以我们要防止预发新闻,消除记者对抢新闻的误解。近来预发新闻时有回潮,记者在随时考验编辑、老总对新闻理念的理解是否坚定,这非常可悲。许多预报性的新闻匆匆见报后,当新闻真正发生的时候,在信息量最大、最生动的时候,要不重复报道浪费版面,要不干脆不去现场,理由是早就报过了。教训殊深,不可不警醒。
    抢新闻的核心要义是:当新闻发生时,记者是不是第一个冲到现场,第一个采访到当事人,第一个发回稿件。而不是参加完某个新闻发布会,兄弟报社提前一天发,我偏要提前一周发;兄弟报社提前一周发,我偏要提前一月发。这不是抢新闻,而是比谁傻。
    4.避免新闻的趋同,保持本报的基本特色。
    北京兄弟报社有些仍沉醉在陈旧的副刊化新闻观中自得其乐,有些报纸则对我们贴身紧逼,克隆模仿,但是,机制上的痼疾决定了他们对我们的跟进和模仿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触及肌理。我们坚持以事件性新闻为主攻目标的新闻理念,实际上是以读者为导向的市场化的办报理念。
    兄弟报社为什么痛感新闻趋同而一筹莫展呢?问题在于他们看到了趋同,而没有解决趋同的原因。各大”ㄉ绲募钦哒胀背鱿衷谕恍挛欧⒉蓟嵘希挛旁趺纯赡懿磺魍〈蠹叶计辞浪陀泄夭棵殴叵蹈阌诟髦只仄笠捣⒉嫉淖晕渴降墓妫挛旁趺纯赡懿磺魍
    只有将采编的重心放在事件性新闻上,在确保常态政府重大发布不遗漏的前提下,可以一举解决新闻的趋同。因为兄弟报社记者忙于在各种发布会上神出鬼没时,我们的记者在大街小巷风雨兼程,我们去的地方他们不愿去,我们抓到的东西自然独家。
    5.切实改变记者的采访作风,通过改变作风来改变文风。
    强调事件性新闻,可以使记者从千奇百怪、不清不楚的新闻发布会中解放出来,真正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采写活生生的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新闻。通过改变作风来改变文风,从而形成本报在新闻主体和文风上的独特个性。
    北京新闻界另外一大恶习是小圈子,各报跑口记者每天像阿Q一样“同去同回”,整天热衷于跑新闻发布会,基本没有自己独家的新闻。有些记者所写的新闻、所拍的图片见报后,第二天不仅全北京的报纸都有,有些甚至新华社都有通稿。这样的记者不是本报所欢迎的优秀记者,这种采访作风是自取灭亡。
    今后要切实解决记者的采访作风问题,对空话、套话的稿件要全面封杀。


事件性新闻的要义
    采写出有价值的、为本报所推崇的事件性新闻,要求记者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新闻而新闻,而不是为红包而新闻。本报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后,红包新闻有可能成为影响本报发展的毒瘤。记者要树立职业道德,恪守职业操守。对有偿新闻我们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我们的管理都是基于对人的信任,以激励为主,惩戒为辅。本报的价值取向,不容几个人损害大家的事业。我们倡导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天都保持职业的亢奋和敏感,一听说新闻发生就像战马闻到硝烟。建立自己的新闻源,多跑、多想、多问,有些新闻可以预知,但大多数好的新闻不可预知,成功总是厚爱有准备的人。
    3.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学习,提高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职业水准。一听说什么事,应本能地就能判断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新闻价值,以取舍需不需要去采访,避免无谓劳动。哪些事一篇消息足矣,哪些事应充分展开,写成通讯或调查性报道,应做到心中有数。
    4.应下大力气培养对各种新闻文体规范的把握。首先将消息写得像消息,调查性报道写得像调查性报道,然后不断突破,将文章写得更生动更丰富。着重各种文体的技术手法,如直接引语的运用等等,将文章写得更有才气。对一些新闻文体而言,简约的风格是最好的风格。要做到惜墨如金,而不是废话连篇。因为报纸版面有限,而可资刊登的新闻又不胜枚举。
    5.养成职业记者的职业精神。记者在采访时不偏听偏信或投机取巧,要扎扎实实地贴身采访,尽可能地占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6.编辑应有比记者更高超的对新闻主体价值的判断能力和更高的写作能力。
    本报有一个很遗憾的现象,就是很多编辑不会写文章,或者说不会写一手好文章。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可乎?今后将建立优秀记者升迁编辑的制度,所有的编辑都应该从记者中产生,而不是一步到位,尸位素餐。在西方,资深编辑的报酬和待遇远远高于记者,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技术移民,编辑的得分也多于记者的得分。任何一家报社,只有总编辑,而没有总记者,也足以说明编辑比记者重要。
   
    今晚的讲话准备不足,不是很有条理,在理论上可能有粗疏之处,但本报的编辑理念非常确定,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新闻化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事件性新闻为主的方向。希望所有编辑记者不仅在理论上深刻认清这一点,而且在实践中始终不渝地贯彻这一点。只有这样,本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本报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不负历史之重托,不负读者之厚望。


 

                                                  时    间:2002年1月2日
                                                  地    点:涿州
                                                  谈话场合:采编中心第二期军训训练营
                                                  原    载:《业务交流》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竞争使人进步
后一篇:实践之树常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