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业务点评(三)

(2008-10-21 09:18:00)
标签:

杂谈

    ■ 今天一版图片说明“没有紧张,一脸的轻松快乐”,句法错误,属病句。
    “昨夜新闻”第一句话“昨夜24点10分”,什么意思?不就是今日凌晨零点10分吗?为了将一则消息改造成所谓的昨夜新闻,而如此“挖空心思”,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 2版《中日贸易摩擦开始磋商》一文,图片除了惊见本报二位记者的高大形象之外,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这张照片?
    该文中“日方首席谈判代表佐野先生也表示,希望能听到所有的想法,我们期待着谈判的成功”。既然不是直接引语,“我们”则应该为“他们”。
    ■ 3版《河南农民叫板摩托罗拉》一文,除了炒1998年的剩饭之外,有什么更新的内容?既然是今天开庭,为什么不能再等一天,待记者参加庭审后写出最新的新闻再见报?记者和编辑对新闻事件如此处理,端的是令人遗憾。《铁路春运涨价是否违法》一文,记者到底有没有参加庭审?如果参加了,为什么只字不见现场?如果没有参加,只凭起诉状便写稿,这样的报道究竟有什么价值???
    ■ 4版《广安大街明日通车》一文中第一个”晏狻4万居民要拆迁》,我签大样时明明改为《4万多户居民要拆迁》,为什么没有过样?值班老总签了可出片样后,必须严格按照老总的签付样改正,其他只字不能更改,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令行不止?办报非同儿戏,有关纪律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否则会铸成大错。
    ■ 5版“北京/时事”,不是旅游版,但今天见报的8篇稿中有3篇是旅游稿,编辑在编辑版面时要有版面概念。
    ■ 7版“各地/时事”头条导语“记者昨日获悉”,到底是从哪里获悉的?只抄公告而不采访的风气当休矣。
    ■ 9版“各地/热点”编辑得很好(责任编辑高文君)。“各地/声音”在陈婧同志的主持下,最近不断创新,内容日趋丰富,质量稳步提高,值得表扬,希望各版责任编辑向“声音”版编辑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
    ■ 11版“财经/焦点”,仍是只见现象不见事,只见现象不见人。既没有新闻由头,又没有新闻事件,更没有实质内容,用这么大的版面发表这样的文章到底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在十多年后为“13年前的今天”创办的第一家合资医院——和睦家医院做广告?
    ■ 13版“财经/财富”侯磊写作的文章文风有了可喜的进步,有人物,有现场,有细节,有采访。文章内容的好坏姑且不论,记者抛弃资料,深入采访本身便值得肯定和表扬。望再接再厉发扬光大,通过改变采访作风来改变我们的文风,通过改变文风来改变作风。两者互相促进,本报的采编质量就一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升级换代。
    ■ 15版“娱乐/电视”头条能抓住读者关心的业内事件,娱乐新闻社会化,使电视版新闻更具新闻性和动感,很好,应继续保持这一特色。电视版在草创初期很有创意,赢得了读者的好评,最近一段时间质量有所滑坡。但今天有了很好的开端,可见编辑是有眼光和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创新精神和读者观念。
    ■ 17版“娱乐/动态”的头条更适合发表在电视版,动态不动是该版的一个致命弱点。应在娱乐新闻社会化上下大工夫。应强化理性批判的力度。
    ■ 32版“北京/热线”头条新闻抓得很好,记者反应迅速,采访扎实。热线版的质量一直保持在一个好的稳定的水准上,和责任编辑赵铮、陈晖的努力及机动记者部的记者敬业精神分不开。赵铮和陈晖同志每天都围绕版面开动脑筋,不断地和机动记者密切沟通,交换意见,对采访提出具体要求,这种精神值得本报所有编辑学习。王雪莲同志作为机动部牵头人,带领本部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上,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这种精神值得表扬。机动部的记者大多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大家不怕苦不怕累,闻风而动,深入现场,抢发新闻,这种作风尤其值得所有记者学习。

                                                             时    间:2001年7月4日
                                                             谈话场合:编前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