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报扩版成功的几点意义

(2008-10-21 09:13:00)
标签:

杂谈

    本报自3月19日正式扩版,至今已近三周。实践证明,这次扩版是成功的,成绩显著,意义重大。具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一举使本报由求生存转变为图发展,渐露王者之气。经过9个多月的荜路蓝缕,本报不仅在强手如林的北京报业市场站稳脚跟,而且积蓄了实现再次跨越的能量。扩版的成功,让读者、业界、广告业对本报再次刮目相看,确立了本报在北京报业市场第一梯队的地位,展示了本报的综合实力。扩版后,发行量持续上升,突显出本报主流报的江湖地位。
    二、不仅有力地缩小了本报和北京强势市场化报纸,如《北晚》、《北青》的规模差距,而且有效地拉开了和《信报》的距离,避免了《信报》一味和本报攀比,对本报形象构成伤害。同时,提高了潜在对手如《北京现代商报》进入市场的门槛,在气势上予潜在对手以重挫,使本报得以避免两线作战,无后顾之忧地勇往直前。  
    三、证明本报已经形成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编采队伍,他们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本报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确定扩版后短短几天里,编采各部门通力协作,采编平台各同志全力以赴,基本实现了扩版的基本构想和预期目标,编辑流程有条不紊,新增版面版性基本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编辑记者的策划水平和执行能力尽情释放,各种策划层出不穷,高潮迭起。如“簋街特刊”、“沙尘暴特刊”、“记者被打连续报道”等,一浪更比一浪高,使本报的整体质量随着扩版而拉高提升。
    四、通过扩版,采编中心加强了机制建设,理顺了管理结构,实行了采编之间人才的流动,淘汰了一些不适应本报发展、素质偏低的人员,有效地激励了士气,提高了本报采编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本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扩版后出现的新情况,特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一版要办成名副其实的封面版。
    从32个版急剧扩充到48个版后,一版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封面版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提高封面版的信息含量,一版头条原则上不再跟文,“昨夜新闻”可转到二版或“热线”版。
    由于B叠和C叠都有自己的封面版,就要求一版能总揽各版,突出视觉冲击力,用好图片,选好头条,抓准导读。要求美编不断创新,利用各种设计元素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强化一版领衔主演功能。
    二、三版要加大视觉冲击力。
    扩版之后,三版(北京/热点)为彩版,相当于第二个一版。在一版完全导读之后,三版不仅要保持稿件的分量,确保热点的热度不减,而且要注重版面的视觉效果,善用图片,重视设计,使三版图文并茂,切实提升本报的内涵。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采写深度新闻时,要重视和摄影记者的沟通,协同作战,相得益彰。美编要有更高的要求,精益求精,张扬个性。
    三、各版块要加强策划。
    策划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强弱是考查一个编辑优劣与否的重要尺度。如果说本报切入市场靠的是新闻数量的话,扩版后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策划。
    尤其是要闻部,本埠新闻的版面增多后,如果单纯依赖记者,而不是主动地用策划引导记者,势必会出现稿荒,或是一些鸡零狗碎之文充斥版面。因此,必须加大策划力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有好的选题,应不惜版面,版块之间加强联动,集中兵力大打歼灭战,增强版面联动意识,做深做透,直至山穷水尽,力戒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专题策划一旦选定主题,版名不宜再笼统地用“专题”,而应直接用策划主题,如“北京/沙尘暴”。其他各部专题策划之版名,亦照此执行。
    四、提倡编辑撰写言论和编后。
    深度报道,尤其是专题策划,因其内容丰富,更需要有本报编辑对该报道的判断。因此,言论不可或缺。本报提倡编辑根据所编内容撰写相应的言论,前提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行之有文,胜人一筹。
    此次扩版成功,在本报社史上必将烙上深刻的印记,其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这毕竟是万里长征走出的又一步,还没有到欢呼胜利的时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时    间:2002年4月
                                                        原    载:《业务交流》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