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做客搜狐

(2006-01-19 15:33:00)
标签:

杂谈

主持人朱学东说:首先我代表搜狐和网友欢迎朱总来到总编在线,您也是常客了。是第二次来。既然是以前做过了,正好北京的报业市场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先切入。京报将要正式出台了,朱总所了解的背景和运行情况是什么?将会对现在的报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京华时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们将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应战措施?
  朱德付说:我们对京报的出台表示热烈欢迎。北京报业市场需要的是竞争。《京华时报》在创业的时候带动了北京报业的一定程度的竞争,京报是南方日报集团合作的一个非常好的报纸,我原来所在南方日报集团是中国报业最优秀的,是中国报业改革的人才库和武器库。《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主要的办报队伍大多是南方日报的。《南方都市报》是全国都市报的一个学习的榜样。
  我对南方都市报来北京办京报充满信心。未来京报具体的领导人,一个是总编辑程益中,一个是总经理喻华锋,都是非常优秀的职业报人。尤其是程益中,更是中国报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志存高远,才华横溢。他们的到来和京报的出现,必将真正地改变北京报业的格局,真正带来北京报业市场的发展。同时,京报的出现一定会推动《京华时报》的二次创业和《京华时报》的与时俱进。我们一直很担心自己会被同行所同化,竞争才能带来双赢,有对手才能带来进步,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强者需要对手,弱者害怕对手。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们希望京报对北京的报业市场能够带来新的活力和竞争。我们感觉市场只有竞争才能做大。就跟三里屯做酒吧一样,那么多的酒吧,大家都没有倒闭。做报纸也是一样的,蛋糕做大了,每个参与者得到的份额才会更大。您说的南方的报业是中国的报业的武器库,你在南方报业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又在京华时报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南方和北方的报业市场是不一样的,您在两个市场都有这样的经历,您能否比较一下里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市场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上?
  南方报业和北方报业最大的差别是:南方重操作,北方重理论。南方的文化比较注重脚踏实地,身体力行,重实操,轻空谈。北京的流风所致,尚空谈,轻实践。广州经济市场化进度在全国领先,带来报业市场化的程度在全国一马当先。
  朱德付说:南方报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职业工作者。北方报系传统的观念比较根深蒂固。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的程度不高,官场习气还是非常浓的,这是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观念差距,可以说是泾渭分明。
 _sina_#8220_word__毂ㄖ饺耸蔷龆ㄐ缘囊蛩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们回过头来讲京报在进入北京市场,在光明日报本身也是比较传统的报纸,我们在你们京华时报身上没有看到被同化的痕迹。但南方日报和光明日报合作会不会有同性?
  朱德付说:我认为不会,光明日报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大报,它本身蕴含着非常大的潜能和动力。光明日报这次和南方日报的合作表明了他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精神。光明日报委派的京报负责人在广州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深受南方报纸观念的影响,和南方市场化报纸的经营理念非常和谐。我们不能设想说广州到北京来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先进的东西永远战胜落后的东西,先进的观念永远战胜落后的观念,先进的市场意识永远战胜落后的市场意识。
  时间可能不需要很长,代价也不需要很大。这是因为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比较弱,但发行和广告空间相对于广东来说又大很多,蛋糕可以做得很大。不是说就一个蛋糕大家分享,而是说可以努力把蛋糕做得更大。京华时报出来以后不是说北京的报业市场萎缩了,而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然,有一些兄弟报纸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京报的出现也同样会冲击到其他的报纸,包括京华时报,但我们坚持自己的办报理念,永远走自己的市场路线,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样的正面冲击。
 _sina_#8221_word__ㄒ档木赫康魍哦拥木
  主持人朱学东说:京华时报是引入了商业资本,同样有许多引入商业资本和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媒体并没有获得成功。这里的例子也很多,我想问一下朱总,从你们从业的经验来看,成功的关键应该是什么?
  朱德付说:办报纸主要是靠三点。第一个是资本,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是机制。没有资本就无从办报,首先要有资本才能办报纸,有了资本之后是不是都能办好报呢?不一定。我们看中国的新闻改革几十年来有很多钱是白烧掉的,花了很多钱但一事无成的也不少。有了资本以后最重要的人才,有了好的人才才能建立好的机制,通过机制才能吸引好的人才淘汰不好的人才。在有了资本和设立一定的机制之后,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京华时报引进了社外资本,就京华时报本身,严格地讲是人民日报主管的全资子报,京华时报和北大文化合资成立京华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报纸的发行和广告运行。京华时报负责采编和经营的人员都是非常职业化的,是职业报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将京华时报做大做强,这种共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种理想和共识的基础上,同心同德全力以赴,京华时报的成功可以说是团队合作的成功。
  主持人朱学东说:有了资本以后人是成功的关键。尤其做媒体,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没有人是做不成的。
  朱德付说:报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不是一个个的人才单打独斗,唐吉柯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报业已经进入团队合作的时代。
  主持人朱学东说:商业资本对于利润的回报要求是很高的,他跟媒体的合作中很多地方影响了媒体的长远化的战略,我们的投资体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他要很快地兑现他的投资。他对于职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你们是怎么来处理这种关系的?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朱德付说:我们京华时报从创刊到现在没有受到投资方的很大的回报压力。我们的投资方北大文化着眼长远,北大青鸟的领导更是高瞻远瞩。他们投资京华时报并不是想得到短期的商业回报,而是着眼于长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大青鸟和北大文化的领导有很大的心胸和很高的眼光,作为采编平台的负责人,我对投资方的大手笔和大胸襟非常钦佩。
  京华时报从创刊到现在的过程中,资本对我们办报的压力是非常小的,同时也因为我们报纸本身是人民日报的全资独有的报纸,所以我们一直秉承着独立办报的精神和原则。人民日报和北大合作都是为了战略发展,高瞻远瞩着眼未来,而不是现实的急功近利。
  我们刚刚创刊的时候,很多人说五五股权比例的公司基本上不可能成功,大家是势均力敌,互相会有冲突,会各行其是。但是我们创刊以后,合作基本和谐,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负责广告和发行的同仁都很优秀,大家能够做到互谅互解,这也说明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人的问题,取决于人的合作的精神和人的眼光的高低。
  主持人朱学东说:对于我们其他媒体来说,很多媒体迫切需要这种商业资本和投资。你对他们在选择投资,或者说是有投资但是缺少职业媒体经理人的投资方来说,他们各自的选择的时候怎么选择投资和经理人?
  朱德付说:现在很多的媒体都在到处找资金,很多人以为办报纸不成功仅仅是因为钱的原因,有些人说只要有了钱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这么回事。有了钱以后并不一定能够创造所有的奇迹。
  在选择投资方的时候,我认为要选择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投资方的团队应该是一个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团队。这非常重要。我们的投资方是北京大学全资的公司,我们京华时报和北大合作是两个在各自领域最为知名的单位之间的合作。前面我说过,北大青鸟和北大文化的老总都是非常优秀的精英,他们的眼光和抱负决定了双方合作最终能否成功。
  主持人朱学东说:实际上跟您和谭总这样的职业经理人相关,比如说我是一个投资者我来投资一个媒体的时候,我选择这个媒体的经营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呢?你们和你们谭总这样的角色怎么样来选择?
  朱德付说:谭总是非常优秀的发行的人才,他的优秀不仅仅是他会搞发行,而是他曾从事过长期的报纸的编采工作,他是职业报人出身的,他过去是非常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后来转做发行。所以他能够理解和把握报纸的理念和方向,能够很好的沟通。要选择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话,假如我是投资方,我认为要选择有成功的经历,过去从事过成功的媒体的即有激情又有经验的职业报人。成功的过去会带给他自信。
  因为只有成功以后才有自信,如果一个人做过很多的报纸,但是把每份报纸做砸了,那你认为他是优秀的还是不好的?或者他从来都没有办过报纸,你能相信他的豪言壮语吗?我们当初有勇气来北京办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方日报集团给了我们很多的培养,我们参与过集团内子报的创建,比如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有很多的教训和经验,所以我们才有信心来北京办京华时报。这个自信来自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我们过去所从事的事业。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跟将来想做媒体的网友说句话,一定要找一个有前途的报纸去做,这样跳槽的时候才有好的机会。如果你在一个失败的媒体你这个媒体没有成果跟我谈什么呢。
  朱德付说:据说京报招聘人才时,说凡是在京华时报工作过的他们都欢迎,我觉得是我们京华时报的成功和光荣。
  主持人朱学东说:会不会因为大家都是在南方报系熏陶出来的人才?
  朱德付说:作为同为南方日报培养的新闻人,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和情怀,我们非常讲究职业化,我们追求的是非常简单而且职业化地工作。京华时报的员工相对于北京兄弟报社而言,职业化的程度比较高,职业化的操守比较好,技术手法比较好,职业心态比较好,所以受到京报的欢迎。
  品牌不能和同质化现象对立起来
  主持人朱学东说:现在报纸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同一个层次里面有好几张都市报,同一条新闻我们在第二天可以看到上了几张报纸的头条。而且对新闻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的地方也大致相同的。京华时报或者说任何一张都市报,比如将来我要去做都市报如何才能在这种同质化的条件中做好?
  朱德付说:很多人认为同质化是一种穷途末路,但我认为同质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同质化的趋势,对报纸的同质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说一个报纸独家的就是好的,独家的垃圾也是垃圾。在同质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把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版面处理好。魔鬼在于细节。这就像同样的产品大家都在竞争,像冰箱、彩电竞争非常激烈,但优劣还是有的,因为在每一个细节上有些产品做得非常完美,有些产品则比较粗躁。而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他会选择完美的产品。 随着报业的发展,我相信一般的读者每天只会选择一张综合性日报,他会选择在同质的报纸中最优秀的那一张报纸。所以在同质化的趋势当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努力使自己的报纸做得比别人更优秀。优胜劣汰,从来如此。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完全赞同。是要看你怎么样在同质化的环境中做得更优秀。
  朱德付说:我们当年有多少个冰箱厂他的技术都是一样的,材料都是一样的,但最后海尔留下了,因为他做得比人更好。说到品牌,在同质化的时代怎么来做报纸的品牌呢?
  同质的结果就是品牌的影响。品牌不能和同质对立起来,没有同质也就无所谓报纸品牌。在 同质化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地使我们的报纸在读者所关注的信息量上全面地覆盖,深度报道上努力地挖掘,舆论监督上永远高举自己的旗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就能够做到貌似大同小异,实则迥然不同。从报纸的每个细节方面就能看出彼此付出的心血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主持人朱学东说:像都市报的同质化确实有问题,你会不会担心同质化的发展最后有的人做的非常细致,但是有的人做不到这样细致,他会选择另外一种道路,比如当年我们这个报纸学习的时候大标题,大图片,最后就增加原创。会不会出现将来像太阳报这样的办报路子?大家讨论中觉得很有可能,而且在有些报纸里面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朱德付说:在报业竞争的初级阶段,报纸的内容和形态差异是比较大的,那是报纸幼稚时期的差异凸现。在成熟的报业市场差异会越来越小,同质化的程度会越来越深。报业竞争一开始是你大我小的问题,在同质化的过程中就是你死我活的问题。开始是大小之战,最后是生死之战。在生死之战中有人会选择更另类,有人会选择更主流。你走你的阳光大道,我走我的旁门左道。至于你刚才讲的太阳报这一类的报纸,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
  就算它有一天出现了,但一个报纸的发行量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在英国有太阳报,但是在英国报业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泰晤士报》,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卫报》,它的发行量可能不及太阳报的十分之一,但是它的影响力却远远大于太阳报,主流的报纸更重要的是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京华时报永远选择社会责任,追求主流。决不会因为害怕同质化而剑走偏锋离经叛道。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们讲的都市报的广告形式有多种多样,这个报纸选择什么样的广告也体现了一个报纸的形象。比如说北京青年报它的企业形象广告比较多,大客户比较多。
 _sina_#8221_word__本┣嗄瓯ê鸵郧氨龋闶凼谐〉姆侄钣械慵跎伲撬墓愀婵突Ф急冉瞎潭ǎ蛭亩琳叨ㄎ幌喽岳唇捕急冉细撸郧熬┗北ǖ囊晃桓卟阍补惨嵘┗北ǖ亩琳叨ㄎ唬哟蟛凭ǖ婪矫娴哪谌荩易罱鄄煺夥矫婷挥惺裁创蟮谋浠R蛭稣飧龆魇窍胛嗟钠笠敌蜗蠊愀妫敲挥锌吹秸夥矫娴谋浠V熳苣忝鞘遣皇怯姓庋拇蛩悖炕故歉嗟刈呤忻窕牡缆罚
  朱德付说:很多人办报纸的读者定位都是想跟富人打交道,不想跟穷人打交道,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认为越平民的报纸越能影响一小撮精英。 精英关心什么?他更关心平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至于读者层面的问题,我们刚刚创刊的时候有人说我们是民工报,是”ǎ颐蔷┗北ㄍü侥甓嗟牟恍概Γ游薜接校有〉酱螅昧吮本┰绫ㄊ谐∽畲蟮氖谐》荻睿庵址且楹凸セ饔谑遣还プ云扑娣缍ァ=裉旎褂兴芩稻┗北ㄊ且患颐窆けǎ渴且桓霾桓涸鹑蔚男”兀课宜滴颐鞘且桓龃蟊ǎ且桓鲇杏跋炝Ω涸鹑蔚拇蟊ǎ蚁嘈琶刻炻蛭颐 报纸的几十万读者也会有此共识。这不在于我们的读者是不是民工,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报纸在北京市场上的影响力。我们京华时报一致秉承人民日报的传统,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管我们的读者是民工还是精英。
  说要提升读者群也不是孤立地提升某一个板块,而是整体地提升报纸所有的版面。财经新闻也好、体育新闻也好、文化新闻也好,都是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局部板块。我们不能说财经新闻提升了以后,我们的读者定位就从灰领到白领,这种假设是文人的一厢情愿,大众化的报纸永远是大众化的,哪怕我们做财经新闻也是做大众化的财经,而不是像专业财经报刊那样贪大求全。
  主持人朱学东说:以前我跟谭总聊的时候,谭总说京华时报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可能在报社里面还是有一种麻痹的情绪。
  京华时报成功地培养了一批职业化办报人才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觉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通过我跟谭总的聊天,觉得你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报社的管理层怎么帮助报社其他的人克服这种情绪?来改进自己的办报队伍?
  朱德付说:我们京华时报创刊的时候,北京一些业内人士和关注我们报纸的人几乎没有人相信京华时报会有今天的的规模和影响,突如其来的胜利确实超乎绝大多数人,包括本报绝大多数同仁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我们相信一个更为先进的办报理念,一个更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一个更为职业化的理想追求一定会收获更丰硕的成果。但京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快了点,有些人的能力和心态就跟不上,难免有一些麻痹大意,有一些骄傲自满,觉得天下事情太容易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打造出如此一片天地。
  凭心而论,我从不认为京华时报今天的一点成就是得之侥幸,不是说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是倾注了我们很多的心血,包括编辑记者,包括发行员,广告员,来之非常不易,非常艰辛的,是我们呕心沥血全力以赴换来的。
  我们很多员工来京华时报的时候对都市化的报纸基本没有什么理解,京华成功后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有些目空一切。我的理解是,京华时报的成功做到了一点,那就是使我们一些员工重新找回了过去被摧毁的自信心,相信天下事情事在人为。一个人的好坏,能不能做出一点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和平台。过去你可能也是一个人才,但在别的单位怀才不遇,到了京华以后就激活了你的潜能,这是京华的成功。我觉得京华的成功不在于做成了一张报纸,而在于培养了一批比较职业化的办报的人才,这是我们对北京报业最大的贡献。
  主持人朱学东说:培养了一批成功的记者、编辑、发行队伍。在京华时报的队伍流动性大不大?
  朱德付说:我们人员的流动比较大,从采编来讲是比较大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流动可以激活人的才华。流动主要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有了更好的平台去投奔,自己主动退出,如果我们的员工离开京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我就觉得很高兴,非常支持。一种是来了京华以后可能不适应京华时报的游戏规则,所以他离开了我们,我相信他到别的单位去可能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才。不管在哪个单位,不管在什么岗位,一个人只要人尽其才,那末就是很好的人才。
  我们采编部门每年的流动量大概在20-30%。每个编辑记者的去留,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是否努力工作,是否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只要具备这三点,就可以伴着京华时报成长而成长,永远都是京华的人才。
  主持人朱学东说:还是讲人的流动问题。京报要来了,他要办了,要招很多的人,编辑记者加上广告发行几百个,从南方都市报或者南方日报带一部分人以外,更多地是要在北京找,因为他是在北京做的报纸京报,咱们的京华时报有没有主动提出来要去那儿的?
  朱德付说:我们有一部分的编辑记者已经加盟了京报。
  这对我来讲感觉比较矛盾。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忧参半。喜的是京报出来,为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平台,京报可以让有志于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有更好的环境受到更好的培养。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我们的人到京报后有更好的发展,我都表示真心的支持。
  忧的是,为什么我们一些创业员工要离开京华时报呢?这说明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我们的事业还不能让每一个有才华的人心甘情愿地追随。昨天有一个要去京报的同志找我谈话,我很有感触。有些人离开京华不是说我能力不行了,而是我不适应这里的文化,这就非常可怕。我们追求的京华时报企业文化是简单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只论才德不论其它的透明的企业文化,是公平公正人尽其才的企业文化,京华时报应该是德才兼备者的事业战场,而不是营营苛苛,勾心斗角的名利场是非窝。随着事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出现了一些热爱京华的同仁不想看到不愿看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有些同仁可能有些心寒,说他要离开了,这是我很深刻的担忧。我们怎么样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我们怎么样留住自己培养的优秀的人才,这是摆在京华面前的大课题。人家要走的话我也不勉强,留得住人留不住心。我们想留住人才的话,最重要的是永远将事业做大做强,只有事业有前途大家才会追随它,事业没有前途大家一定会抛弃它。我相信我们的京华是大有前途的,目前的一些困难和障碍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主持人朱学东说:南方都市报快速扩张的模式京华时报会不会模仿?
  朱德付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单纯的模仿注定会失败。自身的机制和战略决定了我们选择哪一种方法。南方都市报的扩张很快,但我们要看他的历史,他从1997年创刊到现在有很多的积累,他积累了很多的资金和人才,具备了扩张的实力。最重要的是,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经济风雨的洗礼,南方都市报拥有了自己弥足珍贵的人才积累。这次北上办京报,很大一个内在动因是为了释放自已的人才压力。人才太多如果没有平台施展,就会内耗,就会祸起萧墙。我们京华时报虽然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但是我们的力才储备远远不够,像南方都市报这样大规模的扩张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相信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京华时报会有更大的发展,包括对外的扩张。
  经营基本达到盈亏,今年会一定的有利润
  主持人朱学东说:2001年到现在京华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对于很多的人来说是意想不到的,不仅在北京站稳脚跟,而且在早报市场上一枝独秀了。
  我看到了一些报摊,比如我们家门口和地铁站的地方,两份报纸6毛钱两份,我们做市场调查的时候,也是一块钱三份报纸,京华比较少地参与在里面。这两年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在经营上达到盈亏平衡吗?
  朱德付说:基本达到了。经营方面我不是特别了解。发行在早报的零售市场占了半壁江山,广告今年可以实现一定的利润。
  主持人朱学东说:2年很短,一个报纸最少得3到5年。
  朱德付:强者从来都是处变不惊
  主持人朱学东说:你刚才说人的问题,现在像北京的一些报纸也是调整策略,像北京青年报已经好几次改版了,娱乐信报文娱方面的力量也加大了,晨报是搞瘦报二次创业。咱们京华在零售市场上发行量是很大的,但是订阅市场好象不如青年报和晨报。
  朱德付说:不可能。我们的订阅如果说不如青年报,可能还有点可能,我也不知道北青年报订户到底有多少,但我相信我们的订阅是非常大的。事实上,从总的发行量来说,除了北京晚报,就是京华时报了。这点我相信没有人会怀疑。
  主持人朱学东说:单位订报形成了订阅北京青年报的习惯。
  朱德付说:我们永远不要相信有什么不可改变的习惯,一切习惯都在改变之中。
  主持人朱学东说:要改变这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朱德付说:你刚才讲的改变,从去年以来,北京兄弟报社改变的动作都比较大,信报变长了,晨报变瘦了。我认为强者从来都是处变不惊我行我素的,胜利者永远是坚定不移从容谈定的,永远走自己的路,不左右“凇6杂诒ㄖ嚼此担谋涞闹氐阌涝队Ω檬悄谌荩皇切问健6颐侵溃ㄖ降哪谌菝刻於际遣煌模问饺创笾鹿潭ā8谋涫怯Ω玫模谋涫裁醋钗匾
  在北京办报有非常好的氛围
  主持人朱学东说: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回到京报的话题上来。京报要来北京落地了。过来主持工作的大多数是你在南方都市报的老朋友老部下。但是在广州的办报环境和北京的办报环境是显然不一样的。当然京华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怎么处理跟政府的关系,怎么处理跟北京党政的关系,怎么处理跟北京媒体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京报能否在北京立足的一点。依你们在这几年在北京立足的经验,你对京报会给他们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朱德付说:有些人总是想当然地说,在广州办报办得好在北京肯定不行,什么水土不服之类。他们老拿北京和广州对立,当初我们创立京华的时候,有人也是这样置疑。我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在北京办报纸竞争对手是北京的传媒,而不是广州的传媒。在广州办报社会氛围可能会宽松点,市场份额可能比较大一点,但是竞争对手同样是很强很大的。南方都市报在广州的竞争对手是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这二家都是庞大的竞争对手。南方都市报照样杀出了一条血路。北京跟广州相比,文化经济上确有很大的差异,但大道同一,事在人为。在广州能成功,在北京也一定能成功。至于如何本土化,我相信南方人都是非常务实的,都深知因地制宜这一浅显的道理。他们不会机械地拿广州的招数来北京无的放矢,他们一定会在先进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的指引下, 将京报办成受北京人欢迎的报纸。
  天时地利对于同城的所有的报纸都是一样的,有人抱怨京华的政策层面比北京兄弟报社优越,其实是各有短长。和北京其它报纸一样,只要政策不允许发布的新闻京华时报从来都是令行禁止的。 我们要看到规定不允许的之外有无限的空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办报不是闯雷区,只有越过雷区才能天高海阔。我们从广州来北京觉得北京的办报环境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得多,是非常宽松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知难而上。我们从来不认为在北京不能做的新闻在广州就能做,无论是北京还是广州,都在党的统一的新闻政策指导之下,关键是做什么,怎么做。
  主持人朱学东说:具体操练的时候才感觉到氛围很宽松。
  朱德付说:我认为一个好的媒体首先会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接受它之后,各级党政部门都想通过媒体将他为人民做的工作传播给人民,党和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办报纸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了忠实地践行“三个代表”,个别单位从本位出发,想封杀媒体,虽说不能接受,但也不难理解,但是不可怕。京华时报创刊初期,有一些单位对我们处处为难,但并不足以封杀京华时报,京华时报今天的成功说明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阻挡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样也不足以阻挡新闻改革前进的步伐。
  京报在北京市场将大有作为
  主持人朱学东说:京华进入北京市场以后,北京报业的门槛比以前提高了,现在京报过来可能要提高报业门槛,他们的投资肯定比你们大得多。
  主持人朱学东说:按照你们的经验估计他在多久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类似于你们京华时报相当成熟稳定的局面?
  朱德付说:京报是中央大报光明日报集团和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集团强强联手的产物,在这二大强势报业集团的扶持下,加上南方都市报输送的能征善战的采编、发行、广告队伍,同时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又为其配备了高度职业化,德才兼备,具有崇高理想的高管团队,我相信京报实现胜利的时间一定会比京华更早,一定比京华走得更快。对于京报来说,我相信不是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而是用多长时间成功的问题。
  主持人朱学东说:会走到你们前面去吗?
  朱德付说:京报如果是去年创办我会如临大敌,今年来办我则额首称庆。京华现在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我们可以互相促动,如果京报不出,京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自废武功。竞争带来进步,垄断导致落后。历史的事实一再证明,不死于竞争者,必死于内乱。我们欢迎竞争,我们鼓励竞争,我们呼吁竞争。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希望他的发展也能带动北京其他媒体和中国其他媒体的发展。
  朱德付说:京报的出现对北京报业来讲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的出现一定能够拉动北京报业真正的发展和进步。以京华之弱小,在北京报业市场能够傲视群雄,足以说明北京报业缺乏竞争,北京市场缺乏优秀的报纸。我衷心希望京报能旗开得胜,本报也能在新的一轮真正的报业竞争中大有作为。
  主持人朱学东说:我希望它跟北京报纸一块成长,包括跟京华时报。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朱总,也谢谢各位网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