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是都市报打开市场赢得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法宝。
“敢说话”是各地读者对本地都市化报纸的一致口碑。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正确而有效地行使舆论监督,不仅是党的各级机关报的职责,同样也是都市报的职责所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全国各地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下,都没有放弃这一责任和使命。我们认为,舆论监督不是意气用事,不是匹夫之勇,不是惟恐天下不乱,不是不知天高地厚。
舆论监督应恪守一个基本原则,即“帮忙不添乱”。帮谁的忙?帮党的忙,帮政府的忙,帮人民的忙。不添什么乱?不制造事端,不煽风点火,不蛊惑人心,不挑动对抗。
怎么帮忙?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
舆论监督不是四处挑衅,见谁灭谁,打苍蝇也好,打老虎也罢,都要有所选择。主管部门对新闻报道的有关精神和指示,一定认真领会、令行禁止。一句话:要听招呼。
禁区之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办报不是排地雷,不能总盯住几个禁区不放。
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舆论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面面俱到难免面面俱失,难免挂一漏万,难免以偏概全。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点带面,而不是泛泛地批评,或是就现象批评现象,更不能把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说得一团黑,一棍子打倒一船人。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主观意气。
舆论监督的两大关键
一、领导自身过硬。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大白话说的都是领导的重要性。作为都市报领导,不仅要有很好的市场意识,更要有很强的政治把关意识。就舆论监督而言,领导要有支持和鼓励编辑记者进行正常舆论监督的勇气和操守。
一些报社不敢搞舆论监督,诿过于主管部门的禁令,其实是自欺欺人。打铁还要自家硬,如果报社领导行不正坐不直,当然不敢也不能在自己主管的报纸上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上梁不正下梁歪,普通编辑记者,哪怕再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报纸也就丧失了应有的战斗力和公信力。
二、技术操作得当。
在明确什么是可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后,怎么监督非常重要。监督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监督的有无。
舆论监督的技术问题,概而言之,包括监督对象如何定位,采访方法如何把握,见报时间如何适时,审稿把关如何问责,事后反应如何应变,等等。
在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确立之后,技术问题便是大问题。我们反对抽象地空谈原则,我们主张具体地寻找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怎么做大于做什么。
正确行使舆论监督,应做到“五要五不要”
一、要个案不要现象
要监督具体的人和事,以点带面;不能罗织现象,空发议论。就现象而现象,势必堕入无的放矢,以偏概全。现象是舆论监督的一大黑洞。
二、要客观不要主观
客观才能公正。记者在行使舆论监督时应保持理性克制的心态,不能因义愤填膺热血沸腾而丧失客观之立场。主观是舆论监督的一大天敌。
三、要事实不要想象
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文学性地虚构和想象。“无一字无来历”,是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想象是舆论监督的一大病毒。
四、要对话不要对抗
记者在行使舆论监督时,要相信党相信人民。被监督对象犯的某些过失,可能并无主观故意。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当事人,要通过平等互信的对话来达到了解事实之目的。对抗只能加剧对立,对立则可能严重地偏离事实。
对抗是舆论监督的一大泥淖。
五、要积极不要消极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问题激化矛盾。记者在行使舆论监督时,应抱有积极的态度,力争使舆论监督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不是消极地去渲染,更不能为暴露而暴露。
消极是舆论监督的一大死穴。
时
间:2004年3月9日
地
点:长沙
谈话场合:中国岳麓山传媒高层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