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幽幽百合冰水凌
幽幽百合冰水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25
  • 关注人气:8,6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好学生”评选:不在于取消而在于丰富内涵(一)

(2012-02-19 22:24:47)
标签:

少儿

新三好

评选

写作之星

思想品德

教育

分类: 教育观察

                                    冰水凌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顾明远教授也曾数次在全国性的教育论坛上呼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也表示,“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尤其是德智体各方面都是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近日,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取消三好生评选”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下面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问题:1 您赞成取消三好学生评选么?为什么?

     不赞成。任何一个年代与时期、任何一个集体与团队,都离不开先进、榜样的示范与引领,更离不开标兵的激励与感召。所谓取消“三好生”的三大理由,我们一条一条来理性看待与分析:

  (1)“三好生”评选往往设置比例,这和教育方针相悖。

   既然是群体,就有比较与鉴别。既然是“三好学生”评选,那肯定有比例的限制。好比一个单位评选先进,如果不进行人数限制,岂不是人人都是先进?那还有评选的价值与意义吗?名额有限才有榜样的力量。“三好学生”也好,“先进”也罢,都是起带头、引领作用的,是教育方针所提倡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姣姣者啊,激励他们勇往直前,引领非“三好学生”奋起直追,有何矛盾?

 (2) “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好学生”只是众多好孩子中的“鹤立鸡群”者,特别出色的孩子,并没有说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就不优秀,只是说明还有差距而已。所谓“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言论不在于评选“三好学生”,而在于只是个别教育者和专家“人为”的贴上标签而已。

   有群体就有竞争,就有压力;优胜劣汰,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我们事事都替孩子考虑,都替孩子扫清道路,他们如何经历?如何独立?不经历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怎能扎根?怎能枝繁叶茂?社会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孩子毕竟是要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如果他(她)连别人评上而自己没有被评选上“三好学生”都不能成承受,都不能正确认识,都不能化压力为动力,你还指望他长大后能干什么?能有所承担吗?自己想拥有的东西,是要靠自己用能力,用正当手段努力争取得来,而不是靠别人谦让、施舍;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掉,还得准备好口袋接。

   在《中国教师报》的“四新”教育学里,主张“新学生”首先应身心健康。学生的竞争为何不可以从这里开始?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焉何不能以此为契机?可以羡慕“三好学生”,自行努力;但不可以嫉妒,嫉妒是万恶之源。教育者正好可以借机教育每一个学生。其实,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验与发现:自己教过的学生中,很多不是“三好学生”的孩子,出身社会后,也很有作为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经历了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或其他奖项的失败体验与痛苦经历,这也是一种成长啊。他们在调试的时间中,看到自己的优势,更改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屡经挫折,越挫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3)由于挂钩小升初等实际利益,“三好生”评选明显变味,“三好生”水平良莠不齐

    评选“三好学生”的本意是鼓励优秀的学生,这对孩子是一种荣誉,是对努力的一种肯定。但是当“三好学生”称号和择校、升学挂上钩时,一切都会因为功利而变味。“三好学生”评选明显变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在于国家的应试教育机制,在于社会各界行政对学校教育的干扰,在于学校对社会不良因素抵制不够,在于评选“三好学生”程序不够严密,透明度不够,才造成“三好学生”名不符实,其水平良莠不齐。如果我们取消中考、高考“三好学生”加分的政策,还会有那么多的外界干扰和教师们的功利与浮躁吗?也可以从中看出,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的根子不是评选“三好生”,而是应试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者。

2 您觉得“10+1+N”的做法可行么?和三好学生相比,有什么好处?    

    采用“10+1+N”评价体系,(“10”的部分包括爱心、健康、诚信、合作等诸多奖励,1指孩子的特长或特色,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表面上看来更全面、更客观,其操作的实际结果,不论怎样,始终有一小部分同学的分数在前面,依然是分数论英雄,换汤不换药!并且每个同学每一项分值的来源都得以公式化、透明化。如果说评选“三好学生”伤害孩子的心灵的话,恐怕此举更甚。很多学校也招收不到相应的特长生,因为他们的“10+1+N” (如“10”的部分一个奖项算1分,“N”的部分算2分,育爱杯和小钱学森奖也会加分)分数不够高。

    记得某市一学校提出“新三好”评价体系,即“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 并且只限条件,不限名额。很多学校也效仿出“新三好”: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做社会未来的好公民。从评价一个学生的素养方面来说,比较客观、全面,是一个比较好的导向。但去细究,很多东西都是无从考核的,何况只限条件,不限名额的标兵与榜样,能起到激励、示范的作用吗?这样的“新三好”评价体系,实际上使一些人主观拼凑的盲人“花架子”,是典型的“吃大锅饭”,看似创新,实则故弄玄虚,毫无价值。要知道,我们的群体、我们的团队不是国旗班,不是体操队表演,不是仪仗队,并非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大众教育下的个性化教育。我们提倡、推崇、激励“条件合格”中更优秀、更出色的人才涌现。

在您心目中,良好的评价机制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或者说应当对学生起到什么作用? 

 “南京一学校, 40人班级就有30多名三好生”,可谓荒唐闹剧。那还是“三好学生”评选?滥评!这典型的是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出了问题。良好的评价机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教育的改革,不断的完善与修订,体现大众教育、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起到引领、激励、榜样的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助推的作用。

   “三好学生”即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可是又有多少人理解透彻其内涵呢?把把“思想品德好”仅仅看作不打架不骂人,不给老师找麻烦,“学习好”仅仅看作考试卷面的分数,把“身体好”仅仅看作体育成绩好,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要分数高,其它稍次一点也没有关系,长此以往,将置于首位的“思想品德好”换成了“学习好”,唯分数高低论“三好学生”的评定。我们应该赋予“三好学生”新的内涵与评选条件,即“新三好”:

学习好:作为学生,在校学习,为今后投入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建功立业而作准备,难道不该提倡“学习好”吗?只不过,评价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课成绩,还要看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思想好:不仅仅局限于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还得人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做阳光少年。

身体好:不仅仅看体育成绩,还得看身体素质(学生体检档案中的身体机能测试的记载)。

在完善丰富“三好生”内涵后,建立“三好生”+“特长生”的评选机制。即学校除了评选“三好学生”外,还可以评选“特长生”,比如体育之星(长跑、乒乓、篮球、足球、游泳等)、美术之星(国画、素描、水粉、手工等)、阅读之星、礼仪之星、科技之星、舞蹈之星、写作之星等。一个孩子评选不上“三好学生”,还可以争取特长之星的评选,看到别人的优点,看清自己的优势,也可以正视自己的不足,在自信中找回迷失的自我,奋力前行,从而让优点更优,特色更特。

     我想“40人班级就有30多名三好生”的班主任本意是好的,想鼓励孩子,可丢掉了评选的“尺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改成评选一定比例的“三好学生”,再外加“特长生”的评定,效果应该预期而至。

牛顿小时候评不上“三好学生”,但他可以评“科技之星”或“阅读之星”;爱迪生小时候也评不上“三好学生”,但他可以评“好问之星”或“思考之星”;韩寒几门功课不及格,更评不上“三好学生”,但他可以评“写作之星”。

 “三好学生”取消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集体、团队需要先进、需要优秀,需要激励、需要榜样,需要为“新三好”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内涵,更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才是智慧之举,英明之策。

(备注: 该文观点被记者选发在四川《教育导报》2012-2-16  链接http://jydb.newssc.org/html/2012-02/16/content_150377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