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吵架,确立界限的方式 (14)
(2014-08-18 06:59:21)
标签:
育儿 |
分类: 女人和小孩--团子手记 |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绝大部分的吵架,都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说简单粗暴,是因为完全只是在发泄情绪,而且只是自己的负面情绪。吵架以后,因为完全没有听到对方想说什么,不去听对方的心声,所以这样的吵架,就成为怨恨化成的疙瘩,解不开拂不去,横在彼此的心中。所以,这就是我在第一篇《吵架的艺术》提到的,大部分的冲突,其实都是把怨恨化整为零的悄悄在琐事中发泄掉,以免引起真正的冲突。当没有意识到,没有勇气面对的时候,一个人是不想睁开眼睛看到对方的。
而建设性的吵架,是有诉求的,或者说,你在坚持自己的底线,在坚持自己的界限。通过一次次的坚持,明确自己的坚持在哪里。
和孩子的冲突,是要用行动告诉孩子,界限是什么。
上周去幼儿园接团子回家,坐公交车。旁人给小朋友让了位置,她坐下来了。后来她旁边的位置空了下来,我让给了一位老奶奶坐。她就不干了,坚决不同意让老奶奶坐。我呢,坚决不去坐那个位置。我告诉涂笑歌,我不想坐那个位置。你想坐,你可以坐,我不想坐,你不能管我坐还是不坐。
类似这样的小事很多,很多时候家长害怕小朋友哭,就会妥协。其实,如果能够在孩子每一次的哭闹中坚持自己的界限,对孩子来说,是正向的激励。
对孩子来说,如果不能分清界限,那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欺负别人或者被别人欺负。就像我在第四期专栏《为什么我的孩子总受人欺负?》里写到的“自己的孩子在外被欺负,被排挤,其根源,在于厘清自我界限在那里。而这一步,是家庭教育帮助孩子们完成的。想不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吗?那你首先不要欺负孩子。想不让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的孩子吗?那首先,别让孩子欺负你。”
和伴侣的冲突,上两期文章说的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再多说。
下面要聊聊的,是和父母的冲突。
“你好我就好。
你听话我就高兴了。
爸妈对你都是无私奉献。
爸妈都是为了你好。”
这样的话,你有没有听过?是不是觉得耳熟?大多数的中国式父母,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就要共生在孩子身上。自觉不自觉的修剪孩子。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需要剧烈的感情冲突来划清界限。要有勇气和力量承受。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如何吵架。
引一段心理医生李雪的话“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1岁前的婴儿,处在“你我不分”的共生期,好像依然处在子宫里一样,和母亲一体,需要母亲大量的亲密回应、及时抚慰。然后婴儿内心开始分化,形成个体化自我,拥有自我界限。悲剧的是,中国很多婴儿在共生期品尝大量孤独和恐惧。让妈妈早点断奶,早点上班,少抱孩子以免惯坏,甚至哭声免疫法训练婴儿独立,严重摧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等这样的孩子做了妈妈,一样缺乏情感回应能力。这样一代又一代恶性循环,中国人集体心理发育水平卡在1岁前共生期。”
除了孤独,缺乏爱的体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活着,总得为了点什么。或者说,总得有追求,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大部分七零后八零后这批人的爹妈,都活在一个并不那么开放的年代,能选择的范围相对少,大家基本停留在为了生存,为了活着而活着的阶段,到了退休的年龄,就出现问题了——找不到人生后半程的寄托。
那么,就会寄托在后代身上。
关于隔代教养,后面会专门说一说。
现在,话题说回来,如果想要小家庭和谐,那么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一个家,只能有一个男主人和一个女主人。
否则,就会充满暗流,一个家庭四分五裂。没有人是真正感觉幸福的。甚至你觉得造成问题的源头,上一代其实也不幸福——一个没有找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你觉得他或者她幸福吗?
那么,怎么做?
如果你能做到,那么就不带情绪的,平静的说,这是我的事。一次次的,重复的。
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剧烈的感情冲突,也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激烈的吵架,就相当于你猛烈的把对方推开,推到你心理的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因为用力过猛,所以双方其实都会受伤。特别是如果你是乖孩子,是孝顺孩子,这样做,会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