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爸爸,你在哪儿?聊聊父爱 (11)
(2014-08-18 06:39:54)聊天的时候,跟团子爸爸聊到一个话题:如果团子将来做了罪恶的事,那我们是否原谅她?团子爸的观点是,如果她做了罪大恶极的事情,那我恐怕就不会再爱她了。我纠结了一阵子,还是觉得,不管团子怎么做,怎么样,我都会爱她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团子爸爱团子就比我少。而是父爱跟母爱天生就不一样。弗洛姆的书里恰好有一段话——“母亲的良知说,不端行为,甚至犯罪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失去我对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你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要我喜欢你的话,你必须改变你的方式。”
如果说母亲是大地,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父爱代表的就是人性存在的另一极——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纪律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服从,就可以得到,不服从,就会失去。积极的一面是,有条件的爱是可以通过做点什么得到它,可以去努力来得到,是在我的控制之内的。
弗洛姆的推论说,6岁以后,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引导。
不知道弗洛姆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有孩子。就个人感受出发,如果是一个小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父亲和母亲,就应该尽可能的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理由很简单,孩子是两个人的,如果只有一个人照顾,那势必对另一个人会有怨恨。这种或公开或沉默的怨恨,其实是家庭冷暴力。冷暴力会让家庭关系蒙上阴影。最受影响的,依然是孩子。
最后,一个成熟的人逐步达到这一点,他是他自己的母亲,也是他自己的父亲。如果仅仅保持父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缺乏人性;如果他仅仅保持母亲的良知,则很有可能失去判断力,妨碍他自己和其他人的发展。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距离。当我们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并不那么理想的时候,爱的能力就会生病。恋爱的一方或者双方仍然依恋双亲的形象,并把对父母的感情,期望和畏惧在成年后转移给所爱的人,这样的人从未摆脱婴儿期依附性模式,并且继续寻找。这些人在情感上仍然只是一个两岁,五岁或者十二岁的孩子,智力则和实际年龄相当。
弗洛姆列举了几种病态的爱:
有一种男人,他们仍然坚持对母亲的一种婴儿式依附,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孩子,期望母亲无条件的爱。这类男子通常有很强的虚荣心,表面上也是充满柔情和迷人的。但是,他们无法去爱人,他们需要的,是被爱。
还有一种男人,因为他的母亲冷漠,而父亲把感情集中在他身上,对这个儿子来说,父亲的柔情是他唯一的寄托,所以就像奴隶一样的依恋父亲。他的主要生活是让父亲高兴。长大以后,这样的男人总是力图找到一个父亲人格。他的整个一生取决于是否能赢得父亲的夸奖。这样的男人往往事业非常成功,尽责,可靠,热情。但是,在和女人的关系上,始终保持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态度。他们从根本上,是蔑视女性的。
在这里,要提到一点题外话。有一点,在阅读心理学书籍,和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牢牢记住的,那就是我们明白他人的态度,言行背后的原因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他人不仅仅是一个让你讨厌,让人烦恼的人,他们也是受苦的人。如果没有慈悲作为支撑,了解越多,你反而越会挑剔别人。
有一句话,能使一个家庭里,事情发生悄然变化。
一句非常神奇的咒语,如果你说了,你做了,一切都将是崭新的开始。
我们下期,一起来分享这句话。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