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治台湾时期开发(上)

(2012-06-30 01:00:47)
标签:

历史

台湾

文化

许倬云

分类: 文化

清治台湾时期开发(上)

南方都市报   2012-05-25 

摘要:郑成功在1661年,进入台湾建立政权,1683年,他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满清,明郑领台二十余年。那一段时期,汉人进入台湾的人数,如上讲所说,大约是十余万人,当时全台原居民的人口,没有明确的数字,估计也不过十余万人。

http://pics.oeeee.com/5/0b/50b81eea59bdb845/Thumb/310494/dcrb222501.jpg(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清宫画家绘制的《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资料图)。1683年,康熙平定台湾。台湾的开发大部分在清治台湾时期展开,至1895年,台湾人口从20余万增加到300万左右。

    许倬云说台湾史之三

    郑成功在1661年,进入台湾建立政权,1683年,他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满清,明郑领台二十余年。那一段时期,汉人进入台湾的人数,如上讲所说,大约是十余万人,当时全台原居民的人口,没有明确的数字,估计也不过十余万人。郑氏政权集中在南部,以今天台南为中心,南到屏东恒春,北面没有超过嘉义,这个台南平原上,原居民所谓平埔族的人口,大概不会超过五六万。两三倍的汉人,有组织的军事屯垦,分布在南台湾的各处,加上通婚与涵化,番、汉当然很容易就融合一体了。有一些平埔族,撤向北面、或者撤向山地。那二十来年,台湾南部地区的汉番总人口,应当在二十余万左右。

    台湾开发大部分在清治台湾时期展开

    清朝占领台湾以后,汉人屯垦才有大规模的进展。到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时,两百年间台湾人口从20余万,增加到300万左右,人口增加不只十倍。田亩的开辟,由南到北,再由海岸线和港口,由点而向内陆推展,开垦的土地面积,也不止于十倍,因此,台湾的整体开发,大部分是在清代治理台湾的时期,逐步展开的。

    在这两百年左右,清代治理台湾,由南边的台湾府,以及府下的南部三个县,在中部、北部也都设立州县;最后,台东也设立州治;台湾才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这二百多年内,大陆福建、广东两省人口,大量移入台湾,但是移植的过程,并不十分顺畅,因为满清对台湾的官方政策,是防止台湾威胁中国海岸,胜于开发台湾。清康熙时代,满清政府对于移民台湾,不经申请许可,一般平民不许擅自进入台湾。整个两百年来的前半段,清政府对台湾移民政策,有时禁止、有时局部地开放。嘉庆以后,满清才改变政策,准许大规模地移民入台。

    这个时期,全世界都出现非常活跃的移民潮。欧洲的居民,一批又一批地进入新大陆、澳洲和新西兰,开发肥沃土地。在东方,列强在太平洋各岛的殖民运动,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海盗和贸易的阶段,转换为开发当地的资源。中国的移民,也正是在这二百年内,大量向东南亚和美洲西部移民。移民台湾应当是这大潮流的一部分。

    亚太地区移民潮中的台湾开发

    不过,因为清政府对台湾的管束比较严厉,在整个亚太地区的移民潮之中,移民台湾的现象,反而不如以往东南亚的现象更为显著。举例说:十八世纪时,整个东南亚列强的殖民地,都有华人的大批移入。菲律宾、马来西亚、婆罗州和印度尼西亚,都是移民的重点。移民的来源,也是广东、福建两个省为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早在郑成功的时代,集中在今天马尼拉四周的华人,不亚于六万之众。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荷兰的殖民地巴达维亚附近,也有大量的华工。马来西亚的尖端马六甲,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华人港口。在印度尼西亚的华工,甚至曾经组织一个自治的团体,称为兰芳公司,由三十余万的华工,形成相当独立的政权;却终于被殖民当局用武力解散了。

    这些现象都说明,华工移至各处是世界移民现象的一部分,他们在亚太地区以及美洲的西岸,开垦土地、挖掘矿产。开垦田园,种植许多经济作物,例如,甘蔗、香蕉、烟叶;开发矿产,例如,马来西亚的铜矿、美洲西岸的金矿。华人的劳力,扩散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在发展近代世界经济网的过程,担起了最辛苦的一部分工作。

    如果没有清政府的约束和禁止,台湾的开发,由于地理的近便,应当更为迅速和彻底。只是,如前所说,清政府也担心,台湾可能成为作为反对满州政府的基地。台湾几次大规模的民变,朱一贵、林爽文、戴潮春,三次乱事,使满清政府十分警惕,防范台湾成为华南汉人反清复明的据点。于是,台湾的开拓脚步,居然还不如华工向亚太地区扩张那么迅速,而且大规模的移动。

    即使在满清政府的约束之下,台湾的开拓还是在民间的主导下,一步一步地推向北面、也推向内陆。最后一波开发,乃是十九世纪,漳州人吴沙进入了兰阳平原,就是今天的宜兰,将原居民驱赶到后山,中央山脉山区内部。从那个时候,今天台湾的汉人居住地区规模,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开拓台湾的模式

    汉人开拓台湾,基本上是和移民东南亚采取相当类似方法。华工移入东南亚和美洲,是有组织的。通常是由一个招募华工的团体,确定了劳力的需求,在闽、粤两省,招雇劳力,集体运送到开拓的地区。台湾开发的劳力,也是遵循同样的模式,进入台湾。

    在清朝约束移民的时候,这些活动是地下的;有一些和台湾有关系的人物,在闽南和闽粤交界的地区,招收劳工,偷渡进入台湾。由于政府的取缔,这种偷渡的工作,不能堂堂皇皇地在港口,常在退潮时间,步行登陆。如果时间不巧,海水回涨,这些劳工只有葬身鱼腹。到了台湾,当时榛莽未辟,丛林和沼泽,正是热带疾病孕育的温床。初到的劳工,生活条件并不良好,往往大批死亡。这些悲惨的命运,不死于大海、就死于瘟疫,深深地铭刻在台湾民间的历史记忆上。台湾民俗信仰王爷,有一部分是瘟疫之神,有一部分是海难的牺牲者;王爷信仰遍台湾,正是纪念一批批在移民过程中牺牲的开拓者。

    台湾逐步开放之后,有势力的人士,就可以在福建或者广东,集股投资、招收劳工,在台湾开垦土地;例如,彰化地带的施家,由于他们是施琅的同族,有特殊的势力;他们可以在尚未设立州县的地区,大规模地开发土地。民间传说,著名的施世榜,就是开发彰化地区的重要人物。施家的八堡圳,这个大规模的水利系统,将早先还未开辟的彰化平原,转变为渠道纵横的良田。

    嘉庆以后,政府开放了移民活动,有力量的人士,就可以向政府申请开垦的特权。所谓“垦户”,得到了垦照,在官方特许的条件下,他们可驱迫原居民,甚至夺取原居民的土地,招纳大陆的“罗汉脚”(单身汉),大规模地开辟田园。在这些有势力的人士手上,台湾的土地制度发展为三级制:垦户是业主,第二级是从他们手上分领的租户,领导劳工,组成垦殖团体,在这些垦殖团体下面,才是劳动的佃户。垦户、租户、佃户,三个阶级,分层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那些垦首,领有垦照的势豪之家,可以拥有数万亩的土地;每年收的租税,可以达到十几万石。这种土地制度,毋宁说是原始封建体制。那些大垦户,俨然是一方诸侯,手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而已。

    汉人与台湾原居民的融合

    汉人从原居民取得土地,手段不一,有武力强夺的、有以契约欺骗的,有以廉价半哄半骗取得的;也有个别的例子,经过婚姻关系取得继承权。当然,一些番社的头目,也往往会和汉人合作,自己成为一个业户,招领汉人的劳工,开发土地,成为所谓“番头家”。

    无论是哪种过程,无可避免的,一方面会引起许多纠纷。今日在台湾各地,常有竖立的石碑,作为解决番汉纠纷的见证。这些番汉纠纷解决的过程之中,无可讳言,吃亏的都是原居民一面。今天一些本土论者,指称台湾是在全球性殖民浪潮中,也是外来政权取得了台湾的统治权。从原居民立场来说,确实是如此。不过,从来台汉人的立场说,他们与他们的子孙,正是今天台湾人口的主体;当然,日本殖民台湾时,所有在台湾的汉人,全部沦为日本殖民帝国底下的受害者了。

    另一方面,汉人同化了原居民。到今天,很多当年的原居民,改了汉姓,甚至于自认为移民的后代。汉人和原居民之间,已经无法区分。只剩下一些小部落,保存了原来的风俗和语言。在早期平埔族同化汉人的过程之中,因为来台的劳工,大多数都是单身汉,所谓“罗汉脚”;他们往往和平埔族的女子,结合成立家庭;平埔族的血脉和汉人的血脉,混合为一。这种族与族之间通婚的现象,其实是人类发展史上,不断进行的现象。没有一个民族的血统是单纯的。先来后到,居住地点犬牙相错、彼此同化,婚姻不断地进行———族与族之间的基因,也就不断地混合,也说不上是谁吸收了谁,谁消灭了谁。(请继续关注下周五本版的“许倬云说台湾史”之四:《清治台湾时期开发》(下)。)(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小标为编者所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