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十)明清文艺思潮
(2015-02-15 13:06:57)分类: 经典阅读 |
读《美的历程》(十)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
《清明上河图》,便可以看出宋代城市的繁盛。
这种世俗文学的审美倾向是,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有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标志着这种市民文学所达到的繁荣顶点。
《今古奇观》流传300余年而历久不衰。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故事,不是粗线条勾勒的神人同一、叫人膜拜的古典世界,而是有现实人情味的世俗日常生活。是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破坏。
由于它们由说唱演化而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成为这一文学在艺术上的重要发展。不是去刻画事物而是去重视故事,在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的场合境遇中,显出故事的合理和真实来引人入胜,便成为目标所在。
与宋明话本、拟话本并行发展的戏曲。它的成果就是反映生活、内容丰富的著名的元代杂剧。
到了明中叶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把戏曲推上一个新的阶段。除了文学上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它已发展和定形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高度提炼、概括而又丰富具体,已经程式化而又仍有一定个性,它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正是“有意味的形式”。
把这种市已文艺展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的,是明中叶以来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著名的画家陈洪缓和微刻是重要代表。
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
浪漫洪流。在上层士大夫文艺里,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李贽是这一浪漫思潮的中心人物。作为王阳明哲学的杰出继承人,他自觉地、创造性地发展了王学。李贽提倡讲真心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主张言私言利。他重视民间文艺,重视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也就是“童心”。
以“童心”——“真心”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为本来建筑在现实世俗生活写实基础上的市民文艺,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道路。童心说和李贽本人正是由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
“公安派”的三袁兄弟的思想理论和文学实践直接受李贽影响,他们的作品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反对做作,平易近人,对抗前后七子,而开一代新风。
细微而有选择的客观描景述事,抒情性极为浓厚。标志着古文已走近末梢,一个要求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主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文学在出现。这种散文,感慨、抒写与景物明显带有更为近代的日常气息,它们与世俗生活、与日常情感是更为接近了。
《西游记》、《牡丹亭》是浪漫主义思潮的经典名作。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从文体到内容,从题材到主题都如此。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不但再没发展,而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一变而为感伤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正是那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的沉重哀伤和喟叹。
《儒林外史》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它们的美学价值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绘画与工艺。以仇英为显赫代表的院体青绿山水,以及著名的吴派首领沈周和文徵明、唐寅等人,共同体现了一种倾向,就是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相当于文学中的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阶段。
到了明末清初,遭受国破家亡和社会苦难之后,以朱耷、石涛等为代表的绘画则转入了另一个阶段。简炼构图,突兀造形,奇特画面,刚健笔法。是直接抒写强烈悲痛愤恨的绘画,正好相当于感伤文学阶段。
与文学思潮第三阶段大体相当的,在绘画领域并非批判现实主义,而是感伤主义的坦步发展,就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