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九)宋元山水意境
(2015-02-14 16:22:52)
标签:
情感 |
分类: 经典阅读 |
读《美的历程》(九)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应在中唐前后。审美兴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无我之境。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不是一成不变的。宋元山水经历了北宋、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北宋山水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这三种不同风格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以至他们的追随者们也多以地区为特色。
“气韵生动”这一产生于六朝,本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衬布是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騆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他们客观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多之境。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诗、画中的美学超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有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之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这种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
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画院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画中有诗”,要求画面表达诗意。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山水景物画面如何能既含蓄又准确即恰到好处地达到这一点,成了中心课题,为画师们所不断追求、揣摩。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