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大八件表 / 长行表
在龙凤呈祥的东方神韵里,有一种花自古以来就有雍容华贵之姿、天香国色之誉,她就是国花牡丹。盛情绽放的牡丹是富贵、圆满、浓情的中国气象,也代表了中国审美的气韵生动。大八件表作为专为中国市场订制的西方挂表,中国的意象无可或缺,牡丹的美在大八件表的银鎏金珠边珐琅彩绘中刻画的惟妙惟肖。
大八件表、长行表均指的是1800年前后特别是1840年以来,瑞士、法国、英国等机械钟表制造大国专门为中国市场生产的一种挂表。中国国内除天津、北京两地称之为长行表,中国国内其他地方均称之为大八件表,关于大八件表与长行表名称的由来已无法考证。近些年来古董钟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大八件表收藏热,已有不少朋友写文章对于大八件表与长行表名称的由来各抒己见,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方法本人看来均有些牵强,在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之前,我们不妨将大八件表、长行表看作是历史约定俗成的叫法最为合适。一个机械表品种的叫法或名称的由来虽尚未找到合理解释,但这并不影响对其进行探讨与研究。
大八件表
大八件表的整体设计可谓秀外而惠中,外观简洁、大方。为了迎合中国人的情趣,采用长三针结构设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八件的机心。大八件的机心包括前夹板和分体的后夹板等各个部位,凡直观可看到的地方,均采用了双刀雕刻的技法突出纹饰,而纹饰以外的部分
( 俗称地子 )
采用机镂工艺衬托主题。因此大八件机心雕刻显得立体感十足,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到了大八件制造的中晚期以后,中国市场对大八件表需求数量增加,加之因为机镂工具的不断改进,使之加工精确度不断提高,手工雕刻的成分越来越少,大部分被机镂工艺所取代。到了大八件生产制作的晚期,手工雕刻已完全被机镂工艺所取代,包括音译的中文商标也是用机镂工艺制成。再到后来,出现了机心既无手工雕刻又无机镂工艺的大八件表进入中国,古董钟表行内人士称之为素八件或光板八件
( 当然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产钢质镜面打磨机心不在此例 ) 。
大八件机心有极高档的品种,比如在手工雕刻和机镂工艺的表面再烧制一层蓝色或红色透明珐琅,俗称珐琅机心。珐琅机心夹板设计十分别致,分体的后夹板一般设计为云纹形状,几块分体云纹状后夹板组合在一起美不胜收,这种大八件表在天津古董钟表行内称之为“云字板”,而北京古董钟表行内称之为“云彩瓤”。“云字板”大八件机心加上烧珐琅工艺,这一品种当属大八件机心当中的顶级品种,十分难得。
从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大八件表的生产历经了大约100年,在这100年当中,大八件表机心的擒纵机构也有着发展与变化。早期的大八件擒纵机构多采用的是“丁”字擒纵,到了大八件生产的中晚期“工”字擒纵、“卡”字擒纵的大八件先后问世,虽然丁字轮、工字轮、卡字轮擒纵各自的工作原理相同,但在造型设计上并非千篇一律,有着千变万化,特别是卡字轮大八件机心,卡字
( 俗称骑子 ) 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大八件表收藏与研究的领军人物矫大羽先生患脑疾卧床多年,值得庆幸的是他生病前已将数十载对大八件表的研究成果编撰成《大八件怀表》一书问世,书中对大八件的擒纵机构有着极详尽的图文介绍,喜欢收藏与研究大八件的朋友们可寻来一阅。

大八件表在中国
近些年来“中国市场表”这个对西洋各国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各种各样的机械钟表的统称已被越来越多的古董钟表爱好者所认识和接受。其实“中国市场表”这一名称并不单一指大八件表,只要是在中国市场出售的钟表,无论是哪个品种,无论是中文商标还是外文商标,均属中国市场表。但在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中国市场表当中最具代表性,也是中国市场表中,市场占有量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的当属大八件表。中国消费者虽然在爱好、情趣以及经济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众多款式和配置的大八件中必定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一款。王宫贵族选择大八件表,当然选择大八件之中的顶级品,比如金质珠边珐琅彩绘大八件表,因为这些大八件表是权利、地位的象征。银壳鎏金珠边珐琅彩绘大八件表多为富商巨贾们手中把玩之物,一般中产阶级也会选一只普通银壳大八件戴在身上证明自己并非平民百姓,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炫耀型消费的一个佐证。外国钟表商人可以说对中国市场十分的了解,有目地的对中国输入各类怀表,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它们中间既有金质珠边画珐琅和银质珠边画珐琅等大八件高端表款,也有一般的普通银壳表款;有直径在65毫米左右的大型品种,也有直径不足35毫米的迷你款。

珐琅彩绘和珠边镶嵌
珐琅彩绘和珠边镶嵌两种工艺是大八件表的两种顶级装饰。
所谓珐琅彩绘是在金、银大八件表壳上用珐琅色料作画,内容有人物故事、西洋典故、各色花卉等。制作珐琅彩绘这样的工作一般需要画师和珐琅工匠两人共同完成。先由画师将绘画内容完成,再由珐琅工匠入炉烧制,然后表面施以透明珐琅釉入炉再烧,所以一件珐琅彩绘作品需经两次入炉。而每次入炉炉温一定要掌握的恰到好处,炉温高一点或低一点都会造成烧制失败,当年一个优秀的珐琅工匠所烧制的珐琅彩绘作品的成功率很难达到50%。因此一件烧制完好的珐琅彩绘作品的价值十分珍贵。
珐琅彩绘不但对画师的技艺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对作画的工具——画笔也是选用特殊材料特殊制造的。在如此小的面积上,画出极为细致而丰富的内容,要求画师笔下功夫十分精道,一步到位,根本没有补救的机会。珐琅彩绘虽然也是西洋画法,但珐琅彩绘和在画布上作画完全不能等同视之,油画中哪怕是最小的画笔在珐琅彩绘上也是根本派不上用处的,一是因为笔头太大,二是制笔材料只能作油画,绘制珐琅彩绘的画笔是用小鸟头上几根极细小的羽毛经过碱性处理
( 中国人叫熟制 ) 制成的,微型画笔用于绘制珐琅彩绘,因此中国人习惯称珐琅彩绘作品为羽毛画,又称之为西洋工笔画。
所谓珠边镶嵌是指在大八件表的前口、后口、表脖、表环等处采用双棘爪抱镶珍珠。中早期生产的大八件表所镶嵌的珍珠,采自日本的淡水珍珠 (
中国人称为东珠
),野生淡水珍珠的特点是珠光十足,从不同角度看上去可呈现出粉、红、蓝、绿、紫、黄、白等七色光彩,中国人称之为七色珍珠。用于镶嵌在大八件表上面的珍珠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不仅珍珠的大小要经过严格挑选,要求大小基本一致,而且对珍珠的圆度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由于大八件表在没有打开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大门之前,其制造国所生产的大八件表除在本国少量制作出售外,也销往欧洲各国一些,但数量并不大,这样日本淡水野生珍珠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八件制造国的需要。虽然当时一些外国商人走当年爱德华·播威来中国的路线,绕过好望角过印度到达中国广东进行钟表贸易,而这些来华的外国商人也是小打小闹并没有雄厚的资源,基本上还是属于民间贸易的性质。到了184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人用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各地通商口岸的建立,使得这些外国人梦想多年的庞大市场终于被他们占领。外国人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廉价的原材料,从中国换走了大量白花花的银子,中国人对西洋货品热情如此之高,中国人的购买力如此之强大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的。仅以珠边珐琅彩绘大八件为例,1840年以后,日本产淡水珍珠根本无法满足欧洲大八件表制造国的需要,因此,只得改用日本产淡水养珠,这样制表商可降低成本使得利润最大化,但日本产淡水养珠和野生淡水珍珠相比较,珠子的光泽方面差了很多,但圆度却是提高了不少,可谓有利有弊。

大八件表现象
有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一些大八件即包括珠边珐琅大八件,也包括一般银壳大八件,从它们的壳套断代应属大八件生产中晚期的产品即1840年以后,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机心却是大八件生产中早期的产品,即1840年以前,也就是说机心生产年代与壳套生产年代不相一致,要相差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1840年以后西洋人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包括大八件在内的西洋货品运到中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大八件机心属精细加工,手工制造加工速度不可能太快,而中国市场需求量巨大,这才使得制表商将多年积压的成品大八件机心装配壳套以供中国市场不时之需,将多年积压产品尽数销往中国市场。
1800年前后,欧洲钟表制造业很不景气,整个钟表制造业在走下坡路,一是成品的大量积压,二是原有市场的饱和。1840年以后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市场的打开,不但多年积压的货品尽销,而且由于需求量的增大,欧洲钟表制造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加,为以后欧洲钟表制造业的专业化、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840年始的大约100年当中,中国市场西洋钟表的销售量占欧洲钟表世界销售量的一半,因此可以说中国市场表、中国的钟表市场对欧洲钟表制造业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钟表》09年五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