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1955年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的研制成功,天津手表厂开始了“五一”牌手表的生产,不仅制造出了第一块中国航空手表,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民族手表制造工业的序幕……

从“五一”手表到中国第一块航空表
1955年中国手表工业还处在仿制阶段,但“五一”手表通过对原有结构和零件加工工艺性的改进,逐渐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截至1958年年产达到近千只。1959年前苏联派遣专家支援中国的工业建设,当时的天津手表厂也有苏联专家进驻。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通过对“五一”表的结构进一步改进,改善其加工工艺性能,使“五一”表的机心质量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到1960年“五一”表的生产开始进入了正规的批量生产阶段,从1957年至1971年“五一”手表共生产143万只。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自身手表研制生产的技术工艺水平,使当时的天津手表厂试制车间具备了手表试制的所有条件,虽然当时条件简陋,进口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少之又少,但大量手工的精工细作,弥补了这些不足,为后来计时码表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空表 (计时码表
)
是空军部队的必需品,但当时的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由于中国手表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中国手表制造的技术水平,振兴中国民族手表工业,同时也是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国家决定选择国内手表生产厂家研制计时码表。鉴于当时国内手表厂寥寥无几,只有天津和上海两家具有一定规模,而天津手表厂作为第一块国产手表的诞生地,并且“五一”手表的质量可靠性也属于国内最高水平,另外,又有天津与北京相邻、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此1961年4月,当时的第一轻工业部下达任务,由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供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
( 计时码表 ) ,该项目属于国家秘密项目,任务代号为“304”。
接到此项任务后,天津手表厂集中了全厂2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研制工作,由空军提供样机,由于当时缺少先进的设备,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对零件尺寸进行测绘、计算,利用仅有的一台瑞士进口绘图仪进行绘图,天津大学计时专业的学生也参与了样机测绘工作,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加深了对该款手表结构理论上的认识。在试制人员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又有高级技工,也有刚刚毕业进厂的高中毕业生,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所有参战人员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他们吃住在厂、以厂为家,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奋战,攻克难关,在参考原机心设计基础上,图纸自行完善,所有工装、模具全部自行制造,特别是计时码表机心的柱状轮结构,在当时的手表制造业中属于国际水平。到1961年9月份,5只样品表试制成功,经测试其性能已接近进口手表的水平。到1963年底完成了第二批30余只样机的试制,到1965年又试制了第三批样机100余只,1965年12月,经过由全国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产品的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防震、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合格标准,顺利通过了部级投产鉴定,被批准定型批量生产。按照天津手表厂的表款研发序列排布,该款计时码表机心编号为S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截至1968年,该款手表总共生产了近3000只,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该款手表在中国空军属于个人购买,所以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流落民间。

计时码表的发展历程
天津手表厂生产计时码表 ( 航空表 )
供中国空军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例军品民产,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在1966年至1967年该款手表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逐项解决,不但使手表本身的性能和质量不断完善,也大大提高了天津手表厂的手表设计、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提供给空军的该款手表获得了中国空军的好评。由于该款手表的市场目标是提供军用,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只定价人民币100元左右,生产的近3000只航空表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中国空军的需求,并且随着民用手表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该款手表于1969年停产,天津手表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用手表的生产上。随后,该款手表的产品图、工艺文件、工装、在制品等所有材料都转移到当时的金笔厂
(
天津第二手表厂的前身),由金笔厂组织该款手表的生产。但由于当时该厂的生产条件、技术力量等因素,一直没有正式生产,后来该厂调整、搬迁,有关图纸及工装等流失严重。
天津手表厂生产的这款机型计时码表历史很长,虽然只有计分、计秒功能,没有计时、日历和自动上弦,但是这种采用柱状轮的计时码表机心至今依旧是高端产品的象征,再加上天津手表厂在原有结构上的改进创新,使得这款机型仍然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机型。由原天津手表厂改制成立的天津中鸥表业公司,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对原来的ST3码表基础机心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通过对擒纵机构等结构上的改进提高了其可靠性,另外,还对一些零件的结构和尺寸、外观的精饰标准、杆簧零件的原材料、各种小零件的通用性等进行了改进,相继开发研制了在六点位带有12或24时新型的ST1901、1902、1903等款机心,在计时码表广阔的市场需求面前,天津手表厂没有盲目照搬生产具有计时、日历和自动上弦功能的瑞士7750机心,而是奉行产品差异化战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于2006年成功开发了带有能量显示、月相显示以及日历指示功能的ST1904、1905、1906、1907、1908等多款机心,另外,自2004年11月开始,公司调集几代技术人员在原型机心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于2006年初特别发行了100只
( 限量版 )
18K玫瑰金镂空计时码表。这些型号的高性价比的复杂功能手表,作为“中国第一只航空表”的复刻版,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丰富了计时码表系列的产品线,使计时码表这款与瑞士产品比肩的高档手表机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走出了飞行员军品的“象牙塔”,并以其象征高档的复杂结构、独具创新的功能结构设计、走时精确的可靠性、明快实用的功能性、古朴典雅的外观造型以及精美剔透的外观装饰,走向了市场,走近了表迷。

相关链接:计时码表
计时码表(Chronograph)除了显示时间以外,还可以单独记录某件事情所用的时间,位于表盘中轴的秒针一般停在12点的位置,当启动计时按钮以后,这个秒针将开始运行,表面上则有记录不同时间的小针指示盘,用来累加最终的时间段。
计时码表机心中最关键的部位当属柱状轮,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柱状的突起物,每个突起物之间形成了间隙;下半部分是一圈斜齿,用来与棘爪互相咬合。柱状轮被一颗蓝钢螺丝固定在夹板上,当操作码表功能时,启动杆等上的棘爪就会拨动柱状轮上的斜齿,这不仅带动了柱状的突起物产生转动,而且使控制不同功能的金属杆定位于柱状轮上的不同间隙内,从而形成了开始、停止和归零的功能。
选自《钟表》杂志09年五月刊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阅览《钟表》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