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large/001INUtOzy7n4VNYl1r3d
冯先铭先生著书《古陶瓷鉴真》,出版于1996
按:冯先铭等老先生真是古陶瓷的先知啊!当茉莉站在延禧宫的展厅观看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的时候,内心深处涌现这样的想法。虽然他们中间有的已经驾鹤西去,可他们的学说、思想依然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指引着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方向,比如至今还没有找到窑址的哥窑。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VO1oTO5c
茉莉的朋友圈
延禧宫,为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六宫区的东南角。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乾隆皇帝之孝仪纯皇后也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曾在此居住,她就是清宫古装戏《延禧攻略》的女主令妃娘娘。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宫斗大戏,一边是金丝铁线的哥窑饕餮,真是不一样的延禧宫攻略!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VO5ZEt19
南宋哥窑灰青釉贯耳八方穿带扁壶,高24厘米 口横9.8厘米 口纵7.1厘米 足横10.2
这次的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仿哥窑(釉)瓷器113件(套),以及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六家文博单位商借的57件(套)传世或出土的与哥窑相关的瓷器和瓷片标本、修复品,以期较全面地反映哥窑瓷器的风貌。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分别为:累世遗珍——传世与出土哥窑、哥(官)窑型瓷器,窑址之谜——哥窑与老虎洞窑、龙泉窑的关系,余韵绵长——哥窑瓷器对后世的影响。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灰青釉胆式瓶、灰青釉凸弦纹瓶、灰青釉鱼耳簋式炉、米黄釉葵花式洗、灰青釉菊花式盘、灰青釉葵花式盘、明代宣德仿哥釉碗、清代雍正仿哥釉五岳花插,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米黄釉五足炉、任氏墓出土灰青釉贯耳瓶,山东省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灰青釉浅盘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VOm0nZ9f
展览中极富画面感的一隅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在“五大名窑”中,哥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滋润腴厚。釉面上的网状开片是哥窑瓷器最大的特色,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与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交织在一起,人称「金丝铁线」,又称「百圾破」或「百圾碎」,形成了一种独的美。此外,由于烧造哥窑瓷器的土质含铁量较高,烧成的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岀铁色,釉层较薄的口部呈紫色,故又有「紫口铁足」之美誉。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VOxKUTf7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花式洗 高3.3厘米 口径11.7厘米 足径8.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迄今为止未曾发现传世哥窑瓷器确切的窑址,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故而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致使学术界对哥窑有诸多说法。下面,我们从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入手,参考古陶瓷专家的观点、逐步厘清哥窑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一 有关哥窑的重要文献记载。
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孔克齐撰《静斋至正直记》一书。该书卷四「窑器不足珍」条载:「尝议旧定器、官窑等物,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在家时,表兄沈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WZoUHUd2
新编《格古要论》中关于哥窑的记载改“旧日哥窑”为“旧哥哥窑”
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曹昭撰《格古要论》卷之下「古窑器论」之「哥窑」条载:「旧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簏(粗)燥,色亦不好。」
今所见最早记述龙泉哥窑之文献是成书于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年)之前的陆深撰《春风堂随笔》。书中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又曰:「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內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WZAbjZf3
冯先铭先生文章中提到的
冯先铭先生在书中提到,哥窑列名为宋名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列名于宋名瓷:汝、官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至少自元末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窑,并且是重要收藏对象,其品第高于钧窑与定窑。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WZH18Ode
孙彦点校整理《古陶瓷鉴定指南》三编一书中有《南窑笔记》(旧抄本)
清代《南窑笔记》手抄本“观窑”条记载:出杭州凤凰山下,宋大观年间命阉官专督,故名修内司。“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司,故釉色仿佛观窑……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WZSBra88
《南窑笔记》(旧抄本) 中有关哥窑的记载
二 关于哥窑的概念。
对于上述文献记载之「哥哥洞窑」、「哥哥窑」和「哥窑」,古陶瓷专家汪庆正先生在《官、哥二窑若干问题的探索》一文中推测「哥哥窑」是「哥哥洞窑」的简称,而「哥窑」则是「哥哥窑」的简称。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WZUiYd2d
南宋 龙泉黑胎青釉盘,浙江省博物馆藏
茉莉赞成故宫专家们的观点,即《静斋至正直记》和《格古要论》所说的「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是一回事儿,窑址在杭州凤凰山。而明代晩期文献所说处州龙泉县「哥窑」又是另一回事儿。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7iRt23
见山堂藏元代哥窑八卦纹奁式炉
三 重点分析传世哥窑瓷器的烧制地和年代。
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器物除碗、盘、洗等以外,其他多为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如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
自明代以来,人们对哥窑瓷器产地的认识始终未统一。哥窑瓷器产于龙泉、系章生一所烧的说法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出现。至万历年间,又出现哥窑瓷器产于杭州凤凰山下、所用原料和南宋官窑瓷器相同的观点。对于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目前陶瓷学界仍存在争议。部分专家认为传世哥窑瓷器系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所烧造,老虎洞窑即南宋修内司官窑旧址。也有专家提出“传世哥窑”与文献记载的“哥窑”并非同一概念,文献描述的哥窑瓷器特征与龙泉地区出土的黑胎青瓷相符。对于哥窑的生产年代,也有“宋代说”、“元代说”等不同观点。这些问题的厘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
吕成龙先生在《开片粼粼说哥窑》一文中谈到,“现在人们谈论「哥窑瓷器」,如无特别声明,一般系指历代宫廷流传下来的典型的、被认为是宋代的「传世哥窑瓷器」,这已约定俗成。对于龙泉窑烧造的黑胎青釉带开片的瓷器,一般称之为「龙泉哥窑瓷器」。而对于元末明初墓葬、窖藏、遗址、沉船出土或出水(现在还应加上从传世哥窑瓷器中分离出来的个别器物)的青釉开片瓷般称之为「哥窑型瓷器」或「官窑型瓷器」。以前由于考古资料限制,有人曾认为这类瓷器与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样,后来发现不一样。现在应将这类瓷器分离岀来。特别是杭州市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发掘以后,人们普遍认为这类瓷器是元未明初老虎洞窑产品。鉴于这类青瓷外观特征既像官窑青瓷亦像哥窑青瓷,因此,人们有时称其为「官窑型」青瓷,有时称其为「哥窑型」青瓷。上述《静斋至正直记》和《格古要论》则将之认定为「哥窑」产品。从制作工艺、外观效果和科学检测结果看,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哥窑型或官窑型瓷器、龙泉哥窑瓷器是三种不同的釉面均有开片的青瓷,不可混为一谈。”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c06x55
李辉柄先生著《宋代官窑瓷器》
学者对这些出土的「哥窑型」瓷器有不同的看法。李辉柄先生认为这些器物绝非传世哥窑瓷器,是元末所烧的哥窑器,是仿官哥窑器,即「龙泉哥窑」器,亦即元代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所说的「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中的「哥哥窑」其时代均属元代,在器物造型及胎、釉特征上与「传世哥窑」器都迥然有别。
考古学专家、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伯谦先生则认为这些器物与传世哥窑瓷器是同一种东西,并依此来推断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认为传世「哥窑瓷不是宋代,而是元代或明代烧制的」。
吕成龙先生认为,典型传世哥窑瓷器至今几乎未见有出土,这与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瓷器情况一样,应是由其官窑性质所决定。即这种瓷器系由南宋宫廷置办的窑场所烧造,烧成后直接进入宫廷,皇帝可以用来赏赐大臣。但不准用于随葬,也不许流入民间。吕先生结合目鉴,即根据其造型、釉色和其他工艺特点,及对传世哥窑瓷器进行的科学分析和检测,目前得出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定为南宋的结论。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o4mZ01
冯先铭先生在《“哥窑”问题质疑》中的观点
关于传世哥窑的问题,冯先铭先生在《“哥窑”问题质疑》中谈到,“从时代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上说,也恐非一处瓷窑的出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总之,研究哥窑,首先分清业内约定俗成的「传世哥窑」、「哥窑」(由「哥哥洞窑」到「哥哥窑」再到「哥窑」逐步简化而来)、「哥(官)窑型」、「龙泉哥窑」这四个概念。典型传世哥窑器的产地当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烧造年代问题,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窑址的发现,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终能解决。
四 茉莉推荐宋代哥哥洞窑发现之旅。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scot5d
老虎洞、凤凰山爬山路线图
茉莉推荐这条爬山路线,从节义亭、万松书院上山,再从老虎洞到凤凰山的凤凰亭,这个地方是集杭州的灵秀于一身的:杭州城、西湖美景、钱塘江尽收眼底———在凤凰亭里凭古怀今。到玉皇山游石佛寺后,再从后山下,经天真山、白云庵、南观音洞,过玉皇山隧道,最后到丝绸博物馆参观。
这条爬山路线不仅精彩,古文有云哥哥洞窑取土凤凰山(一般就近取土),宋代哥哥洞窑遗址应该就在附近某个山坳,等待我们的发现。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zm8050
宋哥窑双耳炉镌刻的乾隆御题诗
最后我们通过欣赏乾隆皇帝镌刻在哥窑鱼耳炉上关于哥窑的御题诗来品味哥窑之大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宋哥窑双耳炉,造型典雅端庄,
釉面开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片纹,深者色呈黑色,浅者色呈黄色,即俗称的“金丝铁线”,这种自然天成的美趣,备受历代文人及鉴赏家推崇。此件哥窑双鱼耳炉在传世哥窑器物中称得上是精典之作,器底有六个圆形支钉痕,及镌刻乾隆御诗《咏哥窑炉》一首:“伊谁换夕薰,
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 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 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
鼻根何处分。”寥寥数句,就把哥窑型制、釉色之美展示给世人。
以上就是茉莉的延禧宫攻略,附送凤凰山攻略。
http://s1/large/001INUtOzy7n4X0zWOy2e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
谨以此文向冯先铭等老一辈专家、学者致敬。
参阅:冯先铭先生著《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哥窑》、《哥窑问题质疑》等文。
汪庆正先生著《官、哥二窑若干问题的探索》。
吕成龙先生著《开片粼粼说哥窑》。
吴纯水、李科发著《古陶瓷鉴定指南》(二编)一书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
孙彦点校整理《古陶瓷鉴定指南》三编一书中《南窑笔记》(旧抄本)。
李炳辉著《宋代官窑瓷器》中关于哥窑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