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套着缰绳的小马(四)---如何让孩子自律之不管束
(2012-03-01 09:26:59)
标签:
育儿 |
分类: 爱、尊重和懂得孩子 |
什么是教育孩子?
答:管孩子。
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给出的答案。前文说的我那位朋友,退学的大学生的妈妈,她根深蒂固的认为教育孩子就是管好孩子,管他的学习,管他的吃穿住行,管他的一切。她说,如果我不管他,那他会成什么样子呢?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谬误,管孩子不是教育孩子,恰恰相反,管孩子是不好的教育。
我问她,你不管孩子,孩子就一定会不好吗?你没有试过,你怎么就知道你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不好呢?
她无言以对。
我说,你的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你根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我管理。
她眼睛一亮,说,是的,正是这样,我不相信孩子能管住自己,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自我管理。
我说,实际上,孩子可以自我管理,只要你愿意相信他,给他自我管理的机会。
她说,是的,我儿子也这么说。他说我管得太多了,从小到大把他管得死死的,他已经依赖于我的“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我的“管”之下长大,他慢慢失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控能力特别差,所以,一到大学,脱离了我的管,他便管不住自己了。
这个案例的关键点在于“管”,管得太多,管得太严,不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最终孩子丧失自我管理能力。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呢?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自由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他们的内在的需求,生命的意义在于做出抉择。这一点在我的上一本书中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想强调的是,自由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土壤。如果孩子一个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自由,他不能为自己而做出选择和决定,谈何自我管理呢?在压制中长大的孩子,总想着挣脱压制,一方面想方设法规避成人的“管”,另一方面又依赖于成人的管。
不要无节制的满足孩子。不节制,无自律。物质上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吃的一次吃个够,玩的一次玩个够,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位妈妈说,孩子喜欢吃虾,奶奶便天天做,一次能吃七八条;孩子喜欢吃肉,奶奶天天做,要吃多少给多少,直到他吃腻为止。无节制的满足孩子是满足了孩子想吃想玩的欲望,讨得孩子一时的欢喜,留给孩子的却是不懂节制,不能控制内心的欲望。
分清楚是你的事情还是孩子的事情。有次和一群家长讨论自律的话题,我让他们少管孩子,让孩子自我管理。有家长问,孩子吃饭不专心,慢吞吞的,很久才能吃完,怎么办?有位家长则问,孩子吃饭总是要喂,不喂不吃,怎么办?
我问他们,吃饭是你的事情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他们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说,这就对了。对于已经能够自己拿勺子吃饭的孩子来说,吃饭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长的事情。既然是他自己的事情,就得他自己做,做不好的话就得由他自己来承担后果。吃饭是人的生理需求,饿了就要吃,孩子吃不好饭,尝到了“饿”的滋味,他下次还不吃饭么?为何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是因为家长把本应属于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情给承担起来了,你们的代劳剥夺了他们为自己负责的机会,也剥夺了他自我管理的机会。其他事情也是,穿衣服、洗脸刷牙、做作业、整理书包等等等等,那些属于孩子承担的事情是不是都由家长承担了呢?我曾经在某小学放学的时候,看见一群孩子涌了出来,一群家长涌了上去,上去便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自己肩上…如果家长帮孩子做属于他应该做的事情,孩子便会产生依赖心理,学不会自我管理。自由中的孩子,他可以自主选择,同时也得承担属于自己的事情,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事情负责。譬如,你选择中午不吃午饭,你就要承担下午饿肚子的结果。事件的自然结果比父母的压制、说教更能让孩子学会自律。
打心眼里相信孩子可以自我管理。家长的内心是放松而平和的,才可能放心的让孩子自我管理。如果家长口头上让孩子自我管理,内心却有诸多担忧,那么你总是会不知不觉中去干涉孩子。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周周爱吃零食,而目前市面上的零食大多是垃圾食品,多食无益。周周的个头相较其他孩子偏矮偏瘦,我内心不愿意让她多吃零食。但我知道,如果一点零食不让她沾,她会更加渴望零食。于是我让她自我管理,和她约定简单的吃零食的规则(饭前不吃,每次去超市由她自己挑选一样)后,由她自己掌握什么时候吃,吃多少。
零食的管理权交给她之后,看到她吃个痛快的样子,我忍不住提醒她“不要吃太多哦”“再吃的话可能会吃不下饭”… 我发现在我的一次次这样的提醒下,不仅没能阻止她少吃零食,反而激发了她想多吃一点的欲望。后来我反思,问题出在我身上,虽然口头说交给她自己管理零食,但时时忍不住劝说她、干涉她,这是我心里没有真正放下啊,所以才担心她吃得太多,可能会吃不下饭。孩子敏锐的感知到我的内心想法,知道我并不相信她能自我管理,从而她产生了抗拒心理,所以,我越是试图说服她少吃,她便越要多吃。幸亏我及时调整,解除内心的担忧,彻底放手,不干涉她,她反而能自制了。比方有时从幼儿园回来,小伙伴送给她一盒饼干,她说她想吃。我说,哦。她接着说,还是等吃完晚饭再吃。
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易行的规则并严格执行。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就成了溺爱。规则使孩子的内心清晰,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比如我们家的零花钱管理,从周周5岁开始,我不再带她购买零食,把钱交给她,由她自己去计划购买。我和她商量,每个星期给6元钱零花钱,每周星期日交给她,由她自己计划购买零食或小玩具、小礼品等小物件。零花钱什么时候花、每次花多少、用来买什么都由她自己掌握,但每周只有6元钱,用完就只能等下周了。
得知自己可以管钱了,周周很兴奋,她很享受这种可以掌握钱的感觉。第一周拿着6元钱,一次就花光了,花完后又想买零食的时候发现没钱了。她眼巴巴的望着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借钱给我,或者你请我吃啊?我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但是真的对不起,妈妈和你约定的规则是用完6元钱便只能等下周,下周吧。周周无奈,只得转身走了。规则一制定便要严格执行,否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自我管理也就成为空谈。
一段时间后,周周把自己的零花钱管理得非常好,有时舍不得花钱,知道把钱存下来。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根拐杖,她想起奶奶的腿脚不好,说要买跟拐杖送给奶奶。我非常支持,她存了几周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了一根拐杖,奶奶很感动,只有出门才舍得用这根拐杖。
从小开始。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需要父母每日督促他洗脸刷牙睡觉吃饭,那当他10岁的时候,可能需要父母督促他整理书包、写作业,25岁的时候需要父母督促他不乱花钱走正道…
网友蓝晶说,我是初三年的语文老师,我习惯布置作业分层次,但是几轮学生带下来就发现了,和那个四年级小女孩一样,他们宁可抄也不愿意自己选择。今天复习字词,我归纳在黑板上(他们的笔记本上有自己归纳的),我说,如果我归纳的你会了就不做,不会的就抄,但是发现动笔的学生只有五六个,然后上去板书的七个孩子没有一个做对。但是留了时间给他们整理字词笔记,他们都在等待着下课。我是个上课受学生欢迎,但是考试成绩不受学校领导喜欢的那种类型。我也有孩子两周岁四个月,我发现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父母要会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否则可怜的都是孩子。
要治理一条河流的污染,在中下游着手很难很难,如果从河流的源头着手改变,一定会事半功倍。孩子从小的时候,家长便要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自律。家长可以从延迟满足开始帮助孩子学会自律,比如2岁的孩子要喝水,家长可以请孩子等待热开水稍稍凉一点再喝,等待时间先不要太长,从一两分钟开始,如果孩子急躁哭闹,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慢慢孩子便能学会等待。
能自律的人是有力量的,不能自律的人是内心薄弱的。朋友们,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