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救赎》:著名医生陈晓兰揭开医疗内幕

标签:
杂谈 |
《一个医生的救赎》编辑答记者问
记者:显然,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心理等各个层面,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本年度蓝皮书显示,指出看病难看病贵的占被调查对象的42%。这个比例很高,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一个医生的救赎》,有何意义?
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因为收入的减少而担心自身及家人的健康,怕进医院。陈晓兰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是敢不敢看病的问题。我们出版此书,一方面是让读者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看医疗的“潜规则”,知道医改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事,同时,也向大家昭示,新的医疗改革是多么重要。
记者:救赎,更多的是针对自我的。而我们知道,此书讲的是一个医生给医院和医管部门“诊病”的历程,谈谈你对她的“救赎”的理解?
记者:《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人体使用手册》等关于医疗保健的书在书市上大受欢迎,你们编辑此书,也关乎近年社会各界热议的医疗话题,此书与上述畅销书有何不同?
脚印:《一个医生的救赎》的一些片段曾在《当代》杂志等刊发,引起的很大反响。我想,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医生陈晓兰的精神和医院的各种内幕,跟多读者得到的,也是很多实用的求医问药的信息指南,在现有的医疗体制和现状下,如何保护自身的切实利益。陈晓兰是一位医生,但在此书中,她站到患者的一边,现身说法地告诉读者,告诉每一个读此书的患者,在求医问药时如何保有一颗警惕之心,不会因为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而受骗上当。如果说《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人体使用手册》等强调的,是人如何对身体的自我帮助,那么,《一个医生的救赎》可以说是一个医生以自身的深度体验为基础写出的一本“医院实用手册”,现在大家很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就不免常进医院,这本书呈现的很多东西,恰恰就是在告诉读者,我们在迫不得已进医院的时候,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患者。关心自己和亲友身体的人,都需要此书,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让医生与患者之间失去了温情脉脉的一面,而多了许多冰冷的器械,阅读此书,可以知道医疗中有哪些陷阱?哪些医疗器械可能有问题?哪些治疗可能是虚假治疗或过度治疗?可以说,此书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求医问药进医院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