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尖掐尖》:嗅一下高考的恶之花
(2008-12-29 15:19:57)
标签:
文化 |
脚印
高考恢复三十周年要纪念,在我看来是件不太搞得明白的事。陆续看了许多“纪念”文章,才明白三十年前参加了高考,相当于老红军走过长征路,是胜利者的追忆似水年华。高考让他们从当农民、工人、无业人员的命运改变成当教授、专家、领导的命运,他们都成功了,有了话语权,所以要纪念。看了一堆纪念文章,还知道高考将许多人的人生戏剧化了,低潮、高潮、转折,大结局。在不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时代,高考的作用实在是天翻地覆,人下人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那风水改向的源头就是“高考”。三十年前走进大学的喜悦是无法复制的:他们每个人都是状元,几百分之一,好几个公社的知青,能考上的就一两个,而状元的感觉,可以延续三十年,那是多么好的感觉!
现在的高考是什么样?每年有几百万学生参加考试,几百万个家庭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一年半载,自身的感受三天两夜讲不完,然而谁把它看成一场因疯狂、压抑、崩溃而上演的荒诞剧?有谁去感受过其间的人生沉沦的无奈和苦痛?我们有必要“纪念”高考,也有必要去撕开高考的癌痛。罗伟章,这个当过几年高三语文教师,把对目下高考的观察、感受、反思写就了长篇小说《磨尖掐尖》。
罗伟章把今天的高考压缩到高考前对尖子生的争夺战中。“考上大学不是什么大问题,重点是要抓尖子生,学校要出状元,省状元不行,市状元也可。”——这是整个学校的工作重点。高三老师为此神经紧绷,学生似羊、似牛、似马。为出状元勾心斗角怪招跌出,犹如一出漫长的戏剧,他给观众看的是高潮和结局部分,也就是“有戏”的部分,几个高三老师为几个尖子生殊死搏斗,几近贴身肉搏。这场搏斗是无声的,甚至连摔桌子板凳也没有,然而,它又是那样惨烈、压抑,猜忌、嫉恨、算计、出卖、失常,人性的大幅度扭曲,心灵的交锋也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小说的视角是几位高三的老师,他们是老师,也是要参与考试竞争的孩子的家长,他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同样深重,道德保洁与人格沉沦却又如此模糊。他们是高考的推手,他们的命运也受到高考结局的作弄……
老师、校长、年级组长都处于战争状态中: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尖子生,挖空心思把别的学校的尖子生挖过来。这是整个学校的战争,而且“所有的学校都这么做”。是一场社会战,一场人心战。只要有尖子生,有状元种子,学校才能有生源,才能生存。这出戏剧中,我们会清楚看到老师们、校长们、高考的学子们、家长们是如何被高考这部怪异的机器碾磨,又如何变形的。如果把高考看成一种生态,我们可以感知生态的恶化:学生在环境恶劣的状态下在题山题海中拼搏,老师们精疲力竭,精神陷入无言的困境……
罗伟章写的现实吗?它描绘的图景就在我们身后吗?我们与四川、湖南几个高考烽烟浓厚的地区的高中老师问过,他们肯定说,有过之,花样板眼多的很。当然,小说重要的不是是否还原了现实,在“状元经济”业已成势,全社会对状元达到“痴迷”、“高烧”的程度,罗伟章无非是要表现出在高考状元通道穿行过的人性,要受到何种程度的摧残和扭曲,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从名校反复退学的高考状元,从高楼跳下的大学生的那些隐秘的心灵成长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