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岛静夫日记》编后的话
(2008-12-29 14:52:17)
标签:
文化 |
脚印
2000年8月樊建川写了一本《一个人的抗战》,讲述他收集抗战文物的故事,许多媒体做了多方报道。于是,他和《我所见过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等人一道进入了国人的视野。此外,一个叫东史郎的日本兵,以《我的南京步兵队》为题,将日记节选后交日本青木书店公开出版。1998年中国出版了《东史郎日记》,日记记叙了血腥的南京大屠杀。但是东史郎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指控,指控他“编造日记”、“编造谎言”。尽管中国人民给予东史郎多方面支持。日本许多民众对东史郎忏悔战争暴行也表示接受,但东京地方法院还是判决东史郎败诉。《东史郎日记》案连续六载,已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而是人类良知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而后又有德国人拉贝,用日记记叙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与残忍,满目血泪……六十多年的揭露控诉,并未在部分日本民众心理得到确认。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把屠杀几十万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说成是一个谎言。对于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烧杀、抢掳、慰安妇、毒气、细菌战也一概否认。对于这样一个对历史不负责任的邻居,背负着历史伤痛的中国人民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追问历史,澄清历史便成为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上一切有良知的公民的一份正义职责。
今年五月,樊建川透露:他收集到一套完整的日军日记并配有照片。而这套日记从1950年起就收藏在中国,正在请人翻译。“绝对真实!”他看到翻译出的一些片断,淞沪抗战在日军日记中如此惨烈,比任何回忆录都让人震惊。他已申请国家文物局作文物级别鉴定。
那以后,我一直与樊建川保持联系,希望翻译工作能早点结束。7月初的一个晚上,樊建川来电话,语速飞快:日记翻译稿全部拿到,快速读完。读完便给我打电话,非常震惊,极其愤慨。他一面讲述日记的一些内容片断,一边穿插着感叹词。我说我希望尽快看到。他说已给你发过来了。几分钟后我读到这部日记。我想我能想象樊建川的感受:日记的内容没有描述,没有形容,没有感伤,只有进攻,扫荡,杀人,尸体,炮火,刺目的冷血。日记是战争的真实记录,同时还传导出六十八年前侵华战争中一个普通年轻士兵的战争感受;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日本民族在六十年前的帝国理想,如何在一个普通的士兵的血液里流淌。日记的记录者实际上记录下一个时代,一个癫狂、残忍的时代,记录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共同心理历程:对别国人民的生命漠视。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坐在樊建川收藏的老布什用过的办公桌前,手戴白手套,像刑侦员那般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本罪证:七个小孩巴掌大的日记本或暗红或旧黑,边缘破损,封面字迹模糊,内文用铅笔头工整记下的“战地日记”却十分清晰。历史那些阴霾顿时湮没了我。我不懂日文,但那些夹杂在日文中的汉字,却飞石子似的敲击我:“怃兵”、“阵中”、“杀戮”、“毒气”……我一页一页仔细翻检。成都下午就开始了暴风雨,我一个人在寂静偌大的办公室里,雷鸣闪电使我产生了在战场上的幻觉。我知道那是我内心的风暴!还有一本影集,是日记的主人荻岛静夫自己拍下来的。这是极为珍贵的图片资料:全本日记,全本日记所叙事件相证的照片!恐怕一个当时的战地记者也做不到如此细节化,如此近距离,如此内心化去记录战争。照片大多是一寸或二寸,发黄,有些图像完全难以辨认。但细心的荻岛静夫编了日期,给照片注了文字说明。有一张照片名为“墙角”,是荻岛静夫本人在战场废墟的墙角边埋头记日记的照片,他要用这样的方式保存他当年写战争日记的真实状态。
照片上还有许多尸体、慰安妇、俘虏、废墟。这些都是当年日军的战争“果实”,荻岛静夫总是在记完文字后,又拍照片,“图文并茂”。
日记中的荻岛静夫十分鲜活:他来自日本农村,家里有父母、兄嫂、恋人。他惦念老夫老母的身体,惦念庄稼收成。他有对战争的恐惧,对前程的忧虑,也有青春的迷茫。他爱看小说,爱看杂志,崇尚与人达到内心交流。他爱好文学,爱好电影,爱好艺术,是日本军人中有想法而感性的人物。三年的战争,他每天都在记录,每天都在思考。而他的用心,就是要留一份战争记录吗?他记录的角度十分微观、细腻,是要为战争作一次生动的陈述吗?他的记录是如此血腥又如此冷漠,这就是大和民族的民族性吗?而战后的荻岛静夫,他是回到乡村过农耕生活,还是留在城市继续他的艺术追求?他真切体会过、记录过的战争生活对他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当我从这些问题中抬起头,看到一份打印好的译本《荻岛静夫日记》放在另一张桌上。稿里还有一些批注,是樊建川的疑问,它也是每个读者对这部日记的疑问。大办公室摆满了文物,桌上堆放着从日本收集的照片,好大一堆,樊建川每天都在历史里,他对这部日记的感受肯定比我要深得多。他说,希望能找到荻岛静夫。如果他不在了,能找到他的后人也好,我们想知道他如何保存下这些日记?这些日记为什么保留在中国?他今天对侵华战争的态度?他会像东史郎那样对战争忏悔吗?我一直寻求媒体帮助。这部日记能出版,也是寻找荻岛静夫的好机会……天暗下来,大雨依然滂沱,樊建川还在慷慨讲述……
我选择208幅照片中的140幅编入《荻岛静夫日记》,这些照片与日记所叙的战事、景象、生活大抵是一致的(大多数照片标有文字说明和日期)。放在日记中有十分客观真实的效果,照片的血腥,是日军荻岛静夫留下的日军侵华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叙述的文字对照,正好构成了当时的历史真相。年轻的荻岛静夫侵华三年的日记从未中断过,他按照相机快门也从未停止过,哪怕在战斗最激烈,炮弹横飞的前线,他也要举起照相机。在狂热的战争气氛中,荻岛静夫不可能免于时势的裹胁。但他可能是日军中“有想法”的人,他热衷于拍照,并把前线拍的照片,给日本的《读卖新闻》作为新闻图片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他与《读卖新闻》的记者还成了好朋友,并以此为荣。今天,战争的记忆保存与解读,与影像有着密切关系,荻岛静夫给我们提供了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老照片”。
从日记记叙内容看,荻岛静夫是日本东京泷的人,1950年日记就收藏在中国,收藏者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得到的这些东西?他与荻岛静夫是什么关系?荻岛静夫还活着吗?能否找到他的后代或家人?
请给我们提供线索!
2005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