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虹》杂志不是杂志啦!

标签:
《虹madamefigaro》创意曹作兰费加罗夫人中国青年出版社 |
即将上市的2009年第9期《虹》杂志特别注明:“这不是一本杂志”。
封面不再是抢眼靓丽、惹火撩人的女性形象,而是面部乱发缠绕,几乎看不见脸。女郎周围也没有往日五光十色、颇具杀伤力的标题,只有一行字:“这不是一本杂志”。
太不可思议了。
据调查,人们通常在10秒钟之内决定是否掏钱买杂志。影响10秒决断的要素有两个:
一是封面女郎是否足够性感靓丽,二是标题要目是否足够吊人胃口。
现在,不仅谈不上靓丽,连脸都没了。不仅没有诱人的标题,反而告诉人们这不是杂志。
明明是一本厚厚的印刷品,还带着油墨的清香。
怎么能说不是杂志呢?
不是杂志又是什么?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
是一幢温馨的居室?
是一个可以倾听心声的禅房?
是一双知冷知热的暖手?
是可以抚触灵魂的按摩院?
是一个意味深长、只可意会的回眸?
是两颗相撞的心彼此共振?
是两对几乎同时放电的双眼?
是一片可以一吐为快的净土?
是一个可歇息的旅途驿站?
是可以安放游荡心灵的圣殿?
是全身放松的SP馆?
是休养生息的养生堂?
是抚弄花草的百花园?
是品茗闻香的茶道馆?
是散发精油芬芳的香氛浴?
是摆满佳肴美馔的自助餐厅?
是储藏醇厚经年佳酿的红酒坊?
是提升礼仪修养的加油站?
是形象进阶提升的进修班?
是中外文化艺术的荟萃缩微?
是撷取生活智慧的哲学宝典?
------
都是,又都不是。
它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您的心中。
您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一切全在您的判断。
“这不是一本杂志”的创意,也许是参考了比利时的一位画家马格里特。
他是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他善于把寻常事物放在另类背景下,并赋予其不寻常的意义。
他的一幅画叫The treachery of images ,画面中只有一只烟斗,但在烟斗下面又有这样一行字:
“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看起来自相矛盾。
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不是一只烟斗,这是画,只是烟斗的形象。
呵呵。
“这不是一本杂志”的创意,也许还来自比利时的服装设计师马丁 马吉拉Martin Margiela。
他的服装就像马格里特的烟斗一样,打着“这不是时尚”的标签,挑战时尚业和这个越来越物质的时代的种种忌讳。
20多年来,马丁 马吉拉Martin Margiela一直保持“隐形人”般的状态,在设计师越来越明星化的潮流里,马丁马吉拉Martin Margiela却一直远离闪光灯。
他从未对外公布过照片,从不接受采访或参加公众活动。
在时装发布会结束后,也没有任何人看到他谢幕。
即使是那些亲自造访过他在巴黎的总部的人,也会发现这位大师竟以一种几近惊悚的方式隐藏自己的一切。那些蒙着白布的家具和神秘兮兮的白衣员工,都令人不寒而栗。
在他的服装发布会上,模特的脸会被丝袜或假发遮盖。之所以这么做,据说就是为了避免个人风格扰乱服装本身。
不管多么离谱的服装,只要被穿到了超模身上,都会有销路。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
设计师的隐形和品牌的隐形起到了反效果,使得马丁 马吉拉Martin Margiela这个名字更神秘,更醒目。
马丁 马吉拉Martin Margiela是个哲学家。
他嘲弄现代文化,嘲弄“时尚马戏”,嘲弄那些耸动的视觉刺激。
他将时尚作为一块失去时间坐标的土地来开垦。
他敢于挑战我们的眼睛,引诱我们的思想,他的作品诡异尖刻,没有一点关于时髦的暗示。
为了给我们一点穿着的自由,他将时尚圈紧绷着的那根弦放松了。
通常他的衣服会让人想起孩提时代的那些伪装游戏——似乎是衣服在穿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穿衣服。
他常常以一种滑稽甚至讽刺的意味,告诉我们那些所谓的时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时尚不是追的,追时尚太容易,也太肤浅。
时尚和产品无关,只和你自己有关。
当时尚被定义为听凭自己的内心时,
我们发现,
这有点难,
该做的功课我们还都没有做,
我们常常不知道,
我们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们也需要发问:
我是我------会怎样?
我不是我------又会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