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江西--景德镇--古窑名俗博览区(下)

标签:
走遍中国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唐英《圣经》 |


天分不够,无能自通,于是一圈各朝代窑炉看下来,所谓对制瓷的认识还就只是个‘呵呵’……却在这些古窑前面是一排制瓷的工坊,其中按工序再现着传统制瓷工艺的每一个步骤。这里的师傅多为有些年纪了的,他们统一身着有青花纹饰的工服,手底下不紧不慢地动作着所负责的工序。
这里就有点没太搞懂了……不知道这些师傅的工作,是在完成景区里的角色扮演,还是真的在一步步完成工序,之后要把所作的半成品拿去烧制成成品瓷器?因为看他们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停,彼此间也没什么交流,确就是在干活的状态;但每有游客上前打扰去问这问那时,他们就又会直接停下手里的活,跟游客攀谈起来。





明白一个道理……即你不在行业里,那你问道的每一个问题、及说的每一句话,就必都会令行业从业人员感觉到你的愚蠢。结论是,你若真有心学习,就该拿出个态度来正经从头去学;却万不要随口就问,因为被问到的无论什么人,都绝没有本事几句话就给你把问题说清楚,所以他就只能敷衍……而这就可能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迷惑。
——所以,此刻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别去打扰人家师傅,只站在他们背后静静的看就是了……(他也不知道你的底细,搞不好还以为你是大师,会分分钟给他纠错哪)
师傅们所演示的制瓷工序大致有这么几项:
一、制坯:就是把从矿区采集来的矿石土,炼制成一团团白灰色的泥坯饼;
二、拉胚:就是在一面转盘上,把一团泥坯拉制成各样的器形。难怪影视里常能看到这个工序,也确实是就这道工序最有看头……但见一团泥坯,在师傅那双被泥汁隐了皱纹的手中,转着转着就成了一件器物,真就不能不被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感到惊叹。还有就是,师傅那没有丝毫停顿的一气呵成后,轻描淡写地把制器随手往旁边一放……的那种气定神闲。说他迟早能制瓷原样再拼出个北京来,该都是不容置疑的;
三、利坯:就是将拉坯成的器物晾去一定量的水分后,置于另一面轮盘上用dao具修整一番,使器物能表面光滑、又坯壁厚薄均匀;
四、挖足:就是将利坯后的器物底部挖空一块,并按比例削切出一个适合的底足来;
五、之后,就是经过足够时间的晾晒后,开始对坯器进行装饰,即该施彩的施彩、该绘画的绘画、该雕刻的雕刻等等。
六、施釉:就是给在坯器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烧造后器物表面的玻璃质光泽,就是因此产生的;
七、最后一道工序,当然就是入窑烧制了……
上面交代过,工坊里的师傅都是些有年纪的,可想他们对自己负责的工序,早已是手法娴熟到了信手即成的地步。所以就再说……别吭声,静静的站着就看,那已经就是一派带着‘匠、艺’美感的视觉享受了。









工坊里有一个‘DIY陶坊’(DIY,即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可译为:自己动手作。但据说也有鼓励个性化,鼓励追求独立之思想的意思),游客有兴趣的话,大可以去试一下身手。当然,陶坊里是安排有正经老师给做指导的。否则你在‘瓷都’地面上搞出个几不像来,人家也丢不起那人不是?
不比中、小学校对面那些陶艺兴趣班上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可不会给人废话。人家上来直接就甩干货,只几个动作、几句话,就能立马让人对陶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然后几次动手实践下来,人会眼见着制作就越来越像个东西了。于是人可能立马就会有感觉,自己距离所谓‘大师’,顶多也就是个天黑前的事儿。
不过当然了,所有这些都是要收费的……不过也丰俭由人,好像仅让孩子玩会儿泥坯,收费也就只二、三十元。但人要想正经做件玩意儿回家供着、完了好传世,操作就有一点点复杂了……
说是首先,作品必须得由老师认可;意思是,作品要是看着特别不像个玩意儿,即使人愿意多给钱人家也不会给烧,因为实在也是可能真烧不出来。然后,就可以写下要求、留下地址、并去交了钱,委托工坊代为完成后面的工序了(因为期间需要反复晾晒,很得花些时间的)。如此这般后,大约一个月内人就能收到成品了。




自记事儿起,家里就有一套‘景德镇造’的茶具,包括一把壶、四只阔口窄底藤耳柄的杯子和四个小杯托。茶具一色的孔雀蓝,口上又都描了金边,肚儿上统为喜(雀)上眉(梅)梢的图案。那就一看便知,这是老爸老妈结婚时收到的礼物。
这套茶具平时几乎不用,各人都有自己的杯子,又新疆人喝奶茶用的是碗,所以它常就只摆在橱柜里当摆设了。是偶尔家里来了贵客、或老妈的死党,它才会被整套地拿出来亮一下相。而且每次老妈都会说同样的一段话……
大意是:这套茶具是学院最初的那位老院长送的,那时候的新疆是买不到这个的,是他去北京开会时买了带回来的。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人家竟就能把我们这么放在心上……只是可惜了,老院长是唐山人,是老二(即本人)出生那年退休回去的唐山;之后大地震那年(1976年),死掉了……
家里有几张老院长和学校师生的合影,他那长相、风度和气场,真正统都特别特别好像‘伟人’!像到什么程度……有一张照片,是他穿戴着跟当年某宣传画上的‘伟人’同款的大衣和帽子拍的。因此,每当有人不经意看到那张照片时,就都会脱口而出:老mao有来过学院吗?
那套茶具至今都还在,只是没了茶壶的壶盖。等看哪一天发神经了,就拿到古窑来找人给配上。











说起景德镇制瓷,该就怎么也绕不过一个叫‘唐英’的人……唐英于清 ·
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驻景德镇御瓷厂任协理官;在任二十八年间,苦心钻研陶艺、陶务,制定出了诸多务实有效的陶务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发展。
按说如我般不懂瓷的人,是不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却是几十年前,曾看过几眼一部关于说他和景德镇制瓷的电视剧,后竟然就莫名其妙的直记到了如今……(真的是只看过几眼,因为当年只周末才会让看会儿电视。却是本人是出了名的,该记住的啥也记不住,而乱七八糟的东西却又能不费力的记住一堆)
电视剧里当然是在各种的正能量唐英了,这个不提……剧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说是朝廷想要烧制一种很大的缸(好像叫‘龙缸’,记不清了),但这种工艺早已失传了。于是,唐英就一方面遍访老窑工,一方面遍查古文献,一方面又带领着窑工们一遍遍地试制……这么没日没夜的玩命苦干着。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初期,大缸完成烧制出窑后,经过数天冷却该从模具中出模时,却屡屡出现缸底脱裂(即底儿掉)的现象。众人不明原因,遂一筹莫展。后经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就在唐英快要疯掉的时候,他那死去的红颜知己,竟在梦里对他进行了一番点拨,让他不要着急,只需打破常规延长冷却时间,之后耐心等待即可……他醒来后领大家一试,果然就成功了。
——对这个情节的印象很深……这是个关于‘火候’和‘耐心’的问题,虽然当年年纪还小,不可能对此有什么领悟;但许多年来,它总会时不时就在脑海中闪一下,而每每那种时候,不自觉就也会跟着想一会儿……想到哪算哪呗,起码是能给自己就‘火候’和‘耐心’提个醒。
后来,看到过这么一则消息……说是国内引进了德国的一组机械设备,期间协助德国工程师安装设备的中国技师之后感慨道:德国人在安装过程中会要求,螺丝在拧过几丝后,须得停够若干个小时,之后才能再去拧几丝……说是这样才可以达到安装精度的要求。(当时看到好像一下就明白了,德国人造的东西为什么会比较耐用)





参观过‘古窑’部分后,穿过一条路边有花有竹的山林驿道,就可转到景区展示‘民俗’的部分了。这边由明闾、清园等几座徽派宅院组成,宅院中按照曾经这一方民众的生活日常,以各种实物、配合各等的人物蜡像,展示着其间的点点滴滴。只是规模很小,可权当是意思了一下的意思。






——《箴言22:14》
但这里置放的一批蜡像,却又该属于是质量上乘的。看它们的比例、形态、色泽等等,就统都能显出制作者的匠心,比在别处很多地方看到的要精工的多。
古窑景区,是个能略略瞭解古人制瓷工艺、以及景德镇制瓷发展历史的地方(当然也是个能跟‘制瓷’有所互动的地方)……如此关于‘瓷’的一站式去处,该也是国内仅有的。所以建议有机会到景德镇,还是应该来转转看看……真挺有意思的。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淫妇的口为深坑;
耶和华(神)所憎恶的,必陷在其中。
淫妇也另有所指:指那些 神所爱、本该对
神忠心的,却因恋慕罪中之乐,如淫妇般背叛的人们。他们谄惑人的言语全如捕兽的陷阱,人一旦受引诱,即必将坠入沉沦。却是那些被引诱的人,往往也都是自甘堕落的。他们既然自愿给淫邪留出犯罪的破口,就也该自己承担因此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