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2024-03-04 08:23:26)
标签:

走遍中国

青岛

老舍公园

老舍

《圣经》

(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那天从栈桥转回,自太平路转上安徽路后,经过两条横街就来到了老舍公园。那所谓的公园,其实就是一长溜儿‘是那么个意思’的街区绿化带里给添了些内容。四月的青岛,气温乍暖还寒,虽已入春,却春意勉强,所以公园附近除旧年雪松的‘绿’还算周正,再其它就都顶多算是点缀了个芽儿了。因此,这会儿的公园里槐不翠,池无水,还尽显着冬的灰。但却,有味道……

这一带也是曾经的欧人社区,只是不似上一篇里说四方路那边那样的房屋连排,这边更多的是独栋洋房,由此可知,这一带该是从前所谓的高尚社区。因为‘基因’好,所以这一片至今都还显得极清静、极干净整洁。
——街上该有树的地方树都已长成,三两层的独栋洋房沿周边各街道延伸而去,高度极少有过于树尖的;而社区内四车道的路面也宽窄的正合适,路上随时有车,却一点也不显得繁忙,就好像立马堵条路开始拍电影,也不大会真的就影响到了谁。

天一直阴着,但之前的细雨已经停了,于是阴的也就没了之前那么沉。路上极少行人,使周围显出了一种城区里少见的宽阔……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老舍公园的存在就特别的有了一种从容的味道。
其实感觉管这里叫高尔基公园、或雨果公园也都行,只要纪念的是个影响过人们思想的文人就行就能表现出一种文化属性的、而不是其它什么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给人的感觉,多是平和,而不是激昂、或被什么辖制了的,所以,一下就能抬高了这个社区,甚至整个青岛。(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公园临南面有一株高大的法桐,法桐前有一尊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于深红色的大理石基座上。铜像里的先生穿西装,打领带,披着大衣,着装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先生的小臂搭在基座上,目光意味深长的望向远方,平和深邃;他脸上的表情庄严(亦或凝重),让人有些不忍直视……
铜像以下的基座正面,题刻着老舍夫人胡絜青书写的‘老舍先生’四个字;再下的底座左边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石刻,上面刻着先生《五月的青岛》上的摘抄;而铜铸的‘蛤藻集’‘RICKSAW BOY’和‘骆驼祥子’三部著作斜依着石刻,另外三部平放在旁边。

老舍先生,曾在1934—1937年间生活在青岛,前面两年他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之后辞教开始专事写作。先生在青岛先后换过好几个住处,其中一个即在安徽路附近(所以这里就才会有老舍公园嘛),而此刻青岛的‘老舍故居’却在黄县路12号那边。(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老舍先生是位高产的作家,最为人熟悉的作品有:剧本《茶馆》,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等。其中《骆驼祥子》,就是在青岛的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先生虽为旗人,却生于国运多舛的晚清,遂身世凄惨。因此,先生的作品就给人感觉极接地气,好些市井生活的细节,就都能给他描写的明明白白。据说,他也一直都很愿意跟街上那些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们闲聊、拉家常,而听来的好些故事就都给他写进了小说里。比如《骆驼祥子》,就是听了好几个黄包车车夫的故事联起来的……

文学作品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才会有生命力……这话绝对是有道理的。曾听人说,作家路遥每出门就会记笔记,而且记录之细会令人匪夷所思:比如某地几月份会开哪几种野花,野花长什么样,都是什么颜色的?又某地到某地的班车路上要走多长时间,会在哪些地方暂时停靠,停靠的时候司机会做什么、而车上的乘客们又会做什么?等等等等。说是每次采风归来,都会拎回一旅行袋的写满字的笔记本。
一个确定要在码字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此这般刻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该是应该应分的罢。(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据说,先生之后离开青岛去济南,是因为害怕饿肚子。他在当时给某出版社编辑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八个月来的作家生活经验给我证明,卖文章吃饭,根本就此路不通。此后仍当去另找饭碗,放弃写作。(毕竟)饿死事大,文章事小。
按说随着《骆驼祥子》的成功,先生应该要迎来他写作的黄金时代才对。可实际却不然,反倒是让他真切地认识到了,想做一个职业作家的不易。于是,之后就才应了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邀请,赴济南去出任了他们文学院主任一职。因此就也结束了三年多在青岛的生活。可见饿肚子是真能令人惊慌失措的。

过去只知道先生是位作家、是文人,后竟听说先生居然还能武!说是在他的故居那边,屋里刀、枪、棍、棒齐全,先生曾经闲来都能舞弄一番。
说1964年,先生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日本去访问。期间有一日方的二青年听说先生曾习武,就说要向他讨教。先生婉拒无果就只能接招,不想只几招就把个二青年撂倒了。于是众人皆惊,没想到已近65岁了的先生,身形竟然还能那么利落。
而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全才的俊杰,却在那次回国两年后的一个晚上(即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开始最初),在北京太平湖畔读了一宿《主席诗词》后,纵身投湖了。

而曾与先生同期在青岛工作生活过,又同期在京被毒打凌辱的作家沈从文,却经常是完事后自己慢慢站起来,揉揉跪木了的双膝,掸上面的尘土,就回家去了。(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两样的法码为 耶和华(神)所憎恶;诡诈的天平也为不善。
                                            ——《箴言20:23》

因为 神的法则是: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有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所以不要不服气,也不要存侥幸,事情终归会是这个结局。只是到那时还带着惩罚,会更痛。从来没有例外的。(原创)走遍中国----山东--青岛--老舍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