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河南--开封--清明盛世

标签:
走遍中国开封清明上河园汴梁《圣经》 |





在开封的两个晚上,分别去了市区里最著名的两个夜市:鼓楼夜市和西司夜市。两个夜市的热闹场面都堪称火爆,灯火通明,人流如梭;两个夜市上都起码有上百的摊档,推出的小吃品种也都至少有上千款,真正能令人眼花缭乱;而两个夜市最终给留下的感受也大致相同,——脏、乱、无序到足以令人发指!
2012年4月4日
礼拜三
晴
早餐后本打算先去龙亭的……都已经走到了地方,却在那门前的午朝门广场上,看到有几个精神病正滚在地上耍宝,——旁边竟然还有人在‘解说’。而围观的人们也都看的津津有味,还不时要发声议论点评几句。于是,突然就感觉肠胃一阵收缩……早餐钱就算是白花了。
然后逃也似的就离开了龙亭。那一刻,立马回客栈背包走人的心思都有。
沿湖边一路往西走,一边努力安抚着肠胃,一边努力平复着心神。心想:昨天去的开封府就是以恶心收的场,晚上去到夜市又是那个样子;此刻的龙亭不去,清明上河园再不去,那这趟开封行就等于彻底失败了。这个不太好吧?
着实有些不甘心,却也着实不敢再对这里的凡事抱任何希望。之后考虑在四,真就只为能把今天有点内容的混过去,到底还是往清明上河园去了……










清明上河园,门票80元/位。顾名思义,是以北宋宫廷画师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成园的。凭良心说,看得出来,园区建设是很花了些力气的;运营理念虽谈不上创新,但苦心昭然。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里可能是整个开封最显干净的地方。在别处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在开封,只这一点,就会让人感觉心里很得了安慰;
——再就是,园区里所有的工作人员,以及经营摊铺的掌柜、服务人员等等,统都以宋朝服饰示人。虽然三十年前杭州就这么干了,却是此刻的这里,规模要大很多,所以该算为亮点。
——还有就是,园区各处,时不时会有北宋年间的事件重现……比如在‘孙羊正店’附近,就碰上了一伙绿林正在劫囚车。当时,正有被押运的囚车经过,各绿林突然从人群中窜出当街拦路,后不由分说即与押解官兵混战在了一起。少时,官兵不敌,纷纷弃械而去。随后囚车被打开,其中人犯逃出生天……(四周围观百姓鼓掌)
却突然,又有小朋友冲到场上,捡起一把被官兵丢弃的长刀就要走。却马上被一绿林拦下,预讨回,小朋友不依,躲闪动作频频,于是年轻的宝妈就也上场助阵……却是在帮外人!小朋友愕然,遂伤心大哭……续集剧情飞转直下,引得满场动容。
(当然,此期间难免有人表情敷衍,动作懈怠,全无感情投入。却也不得不理解,经年的重复戏码,哪里还会有激情投入,不过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罢;又汉民族,本就表演欲不强。想来应该设法让游客们参与进来,扮成或官或贼都行,保证别出事就是了,热热闹闹地让打一场群架,什么戏份就都能做足了)








园区里有一条仿宋的食街,走过一趟来回后就只‘呵呵’了两声。之后就感觉到一阵莫名的失落……北宋年间,东京汴梁的饮食文化引领着甚至国际潮流,而今却走出河南省后还能让人知道的,该就只有在各地城中村的陋巷口,偶尔可见的胡辣汤和烩面了。这天上地下的差别怎能不令人唏嘘……
此前,农耕社会里的中原民众,无论城乡都还只惯于一天两餐。如此数千年后,直到北宋,这个习惯才被打破,变成了如今的一日三餐。为什么?因为曾经城市管理的街坊制被改变、宵禁被取消,且开始大力鼓励起了商业行为。因此,百姓就才开始有了夜生活的内容,可以继续工作、社交或玩乐。而这样持续的生活时长,也就才产生了对多一顿‘晚饭’的需求。




那之前两餐制时的百姓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乡村里,每天不亮农人就会下地去干活了,因此第一顿饭在凌晨。而后一直干活到‘日当午’,热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才收工回家,吃第二顿饭。下午就不再下地了,只在家里做些家务、鼓捣些手工;后到天将擦黑,就早早地睡下了。
因为下午的这段时间并不很长,也没有什么很辛苦的劳作,所以就不需要再吃饭了,而且早睡还就省下了点灯的油钱。(这就叫务实。可能距今只30年前,一些地方仍保持着这样的作息)
——而城市里的情形也差不多,每凌晨,人们吃过了第一顿饭;后至天亮,钟楼里的晨钟响起,坊门打开,人就出坊,到专门划定了位置的,或工坊、或商市等处去谋生;午间回来吃第二顿饭……之后黄昏前,鼓楼里擂响暮鼓,全城商市收市、工坊收工,人员各自回家。
而后鼓声息,坊门闭,道路上即再不得见人,见人即可以盗贼论处。这就是所谓的入夜宵禁制。因为百姓不存在有夜生活,所以日落后也就早早休息了,——也就没有了晚饭的必要。(唐朝时,只每年上元节会放宽宵禁几天)





到北宋,规矩变了,入夜宵禁被取消了。于是,已然憋屈了数千年的中原百姓,就统都涌上了入夜后的街头……‘夜经济’也瞬间就被点燃。于商贩,不把街上行人口袋里的最后一文钱刮出来,绝不甘心放人回家;而于行人们,想法居然就也迎合了他们,——不把身上的最后一文钱花出去就绝不回家。
那么,当时人的夜生活都是些什么内容呢?——吃喝玩乐呗(还真就不信就开始有补习班了)。
北宋年间,各种的面食、粥、饭等等,就已悉数上了中原人的餐桌。只是名称都还古代着,比如那会儿包子还叫‘馒头’,而‘包子’一词特指的是‘红包’;又比如那时的饺子叫‘夹儿’、烧麦叫‘兜子’、馄钝叫‘滑拙’,等等等等。单就面食这一块,看过的资料上显示,每品种的花样衍生至少就都会有数十款。
米食类的情形也一样,其它各种如糕、团、粽、粥之类不提,只说一下关于饭。资料上说,当时的饭铺里常见的饭有:羊肉饭、煎鱼饭、随饭、荷包白饭、社饭等等等等,而且也已经就开始有‘盒饭’了……《都城纪胜
·
食店》里就有记道:有谓之‘闷饭店’者,盖卖盒饭也,且专卖家常虾鱼、鱼面之属,欲求粗饱者可往……
为什么特意指出了‘专卖虾鱼’?——因为便宜。便宜到了什么程度?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曾有记述当时当地的物价,曰:一斗米仅二十文,鹿肉甚贱,鱼蟹几乎不论钱买(河鲜廉价到等同于可以白送)。
于是就可以得出结论:盒饭,自古就是给屌丝们吃的。(后行在临安时,又兴起了一种新的饭食方法,就是把头天晚上剩的米饭拿滚水泡了,后佐以榨菜几根、臭豆腐半块食之。此食法之后居然风靡江浙,且被沿袭至今,因此自小就有听上海人称此美食名:泡饭。好吧……)





看《水浒传》里的好汉走进酒馆,常会呼喝掌柜道:店家,筛些酒来,再给斩几斤上等的牛肉……这里所说的两件事:筛酒和吃牛肉。筛酒的问题不大,但能随时吃到牛肉,就显得有些扯了。
——先说关于牛肉……资料显示,在曾经的农耕时代,牛属于是重要的劳动生产工具,‘私屠耕牛’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可以被从严从重惩处的。而且即使老弱病残牛不能再劳作了,也要先申报官府批准后才能宰杀。而民间更有传统,一般是‘不杀大牲口’的。一说是以为,牲灵长到这么大不容易,不该杀;一说是以为,牲灵帮工了农家一辈子,已然为家庭一员,当善待之。(旅行之初在广西第一次听人这么说起时,对农人顿生敬意,感觉这才是本分农人原该有的样子)
——再说关于酒……北宋年间,国家对酒类实行严控,有资格酿酒的仅两种人,一为正规注册纳税的酒家;一为达官、及皇亲国戚。
当时,酒类的蒸馏技术应该已经有了,但还并不普及。因此,酿的酒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酒的度数不高(所以说,打虎英雄武松要是知道日后有二锅头、地瓜烧什么的,肯定就再不好意思跟人提,他当时喝的是低度的‘透瓶香’了);二、没有经过蒸馏的酒很浑浊,里面会带着好些酒糟等的杂质。
所以好汉们就才会对掌柜道:筛酒来。——把酒用筛子过滤一下再拿来,好汉我喝的时候就不会吃到醪糟了。当然,好汉们要是想喝清澈的国宴‘清酒’也是有的,只是价格有一点点小贵:一斗酒价值一两金。因为这种酒,先要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沉淀,后还要用火炭一点点地吸附掉浮在面上的杂质……如此数道操作后方可制成。






那么,北宋人吃不到牛肉,平时都在吃什么肉呢?——有钱人吃羊肉,平民吃别的肉。
北宋皇家曾有祖训: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就是说,不可吃过了五谷再去寻六谷,有鲜美的羊肉吃就到顶了。这该是等同于曾另有明君指出的:皇家不得起高阁。因为登高望远必得心旷神怡,皇帝一旦因此生惬意,必就会无止境的想要望的更远,于是可能就会将民力、财力浪费于此,不断地起建更高的楼。而一欲如意,又必将百欲萌生,如此一味地任性,怕迟早该就有亡国之忧了!所以为防范未然,帝王的欲望就必得节制。
那宫廷里的羊肉又是怎么个吃法的呢?只说一道‘煮羔羊’……先要将处理好的羊羔肉放入注水的大锅里,加葱姜、茴香等佐料用武火烧开;后加入酒、醋、豆豉和盐,转文火慢炖至熟烂;然后吃的时候,另外蘸些胡椒粉和醋就好了。(这玩意儿怎么看也不觉得会好吃)
除了羊肉,各种水产也广泛出现在了北宋上流社会的食谱上,比如元鱼、梅鱼、两熟鱼等等。但其中最美味、且又最要命的,就是曾一度食之成时尚了的河豚。却是每次河豚宴被安排的位置有些尴尬,——在厕所旁。
试想:本是一帮锦衣贵族在大嚼河豚,忽其中一个人莫名倒地,且浑身抽搐、口吐白沫……于是众人顿时冲进一旁的厕所,开始争相喝尿;随即就又开始拼命地呕吐、呕吐。——然后下次继续。





吃喝痛快了的汴梁百姓,平日里的文娱生活也极丰富,可以斗鸡斗狗、架鸟弄虫、蹴鞠、相扑等等等等。但多数人该还是愿意往勾栏瓦肆去,因为在那里常能看到‘明星’(所谓勾栏瓦肆,应该就是供曲艺演出围起的场子、搭起的台子)。这其中有‘舌辩’者(评书的前身),给大家讲着永远都有下文的传奇故事;有‘浑话’者(类似脱口秀),专爱拿有权有势的人物讲段子;还有被称为‘嘌唱’的大鼓书,用婉转的小曲道着世间种种……
而大场面的‘杂剧’也不得了,‘剧院’每推出一部新剧,‘招子’(海报)一经贴出,满城就会尽起骚动。虽然已经不很清楚杂剧到底属于是歌剧舞剧话剧,还是其他什么形式了,但它能每每引起轰动,可见人们是真的喜爱它。说是持续火爆的票房,常就会引得续集再生。
但最最流行的还得是对‘宋词’的传唱,该是上至宫廷、下到街巷,随时就都会听到有人在哼吟。人知道宋代的很多填词大家,比如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欧阳修等等,但可有人知道他们的这些词,是怎么被传至家喻户晓的?——是靠青楼的歌姬,因为她们够专业。没有了这一节该绝不会有宋词的辉煌。听,那莺莺曼妙仿佛又起……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