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遍中国----安徽—黄山市--黟县--宏村(中)

标签:
走遍中国安徽宏村承志堂《圣经》 |


来宏村可以做三件事:
一、听宏村的故事;(不是听导游讲的,而是听那些宏村人随口溜出来的)
二、了解一下徽派民居;(江南随处可见徽派建筑的影子,但徽州是源头,正宗)
三、在春雨中,于村里村外赏水墨皖南……
前面有提到,整体西高东低的宏村,是以仿生学理念布局,后被设计改造成了‘牛形’村落的。所谓‘牛形’,就是把村子里的一处天然泉眼掘开,且扩挖周遭成一个半月形的水塘,以此做‘牛胃’;后又开凿一道400米余的水坝,做‘牛肠’;后再自村西引西溪水贯穿‘牛肠’、经‘牛胃’,九转十八弯后从村东流出……如此,宏村就成就了一套,能惠及整个村子的、生态的供水及消防系统。
而此后,村民们只需依‘牛肠’建房即可,就可以享受到家家门前都有溪水流经的便利了。而且,为保证水质村里还定下规矩,即每日辰时(7:00--9:00)以前同取饮用水,之后方可洗濯。




那作为‘牛胃’的半月形水塘,名:月沼。月沼即宏村中心,那曾经于周围的,除汪氏宗祠,其他就自然都是些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了。其中又以西北角上的‘承志堂’最具代表……
承志堂的主人是清末大盐商 ·
汪定贵(看人家这名字,想中产都不行,一‘定’得
‘贵’)。阿贵有钱,但毕竟位居贱籍、从事着贱业(所谓士、农、工、商,‘商’于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最低贱的存在),于是之后,阿贵就也依当时的风尚,花钱捐过个五品官阶。
理论上来说,阿贵从此就可以跳出‘商’的阶层了。可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捐来的官实则就是个荣誉称号,很虚的,不好太当真。可终究花出去了大把的银子,响都听不到一个就实在也是心不甘。恰家里要建
‘承志堂’,郁闷的阿贵就把这各样的纠结,一股脑地都给体现在了这桩大宅子上。
承志堂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宅院,而且其中之讲究,细了解后足能令人乍舌。其总占地面积约2000余,分内、外院,前、后堂,东、西厢等等,有大小房屋60余间,簇成了至少9个天井。
建筑的讲究,无论如何需得一个先决条件,——有钱。若祖上八代都在吃低保,是没办法讲究的。而徽派建筑能在中国建筑史上被大书一笔,且影响至今,这绝对跟明
· 中后期,因盐业而徽商崛起脱不了关系。(此前盐业一直都为国家专营,彼时因故稍微放开了个口子,民间立马就有了徽商、晋商等的崛起,且开始频频产生巨富)




俗话说:一代富,或可知‘住’;二代富,或可知‘行’;至少富三代后,方才可知‘穿衣吃饭’。由此可知,建大宅子,于有钱人才只是初级的配置。因此,曾经的艰辛还历历在目,阶层的跨越却亦真亦假,偏又已真见识过了一些浮世荣华,于是,这各种的纠结撕裂就开始不断的被造成烦恼,欺人。又毕竟同种同族,受教化的底色也相当,所以无论在之前的山西平遥,还是在此刻的黟县宏村,那烦恼被反映在建起的大宅子上,情形竟然会几乎雷同。
就比如,为防盗,南、北两边就都筑起了超高的院墙,让人感觉那高不可攀的森森庭院里,必定会有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发生。不同是,徽派的高墙上会开有花式的小窗,而晋派的却就只是高墙了;
又比如,南、北两边的庭院天井,也都给做成了敛财的‘金雨银雪四水归堂’式,坚决要‘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同是,徽派还好,坡屋顶两边都齐整;而晋派,则干脆就只建成了往里一侧的单边屋顶;
其他再如,厅堂设仪门;仪门前设条案,案上摆一尊座钟、两只梅瓶和一面镜子,以示‘终身平静’等等,也都一般无二。不拼搏进取怎能见彩虹,谁又真敢‘终身平静’?不会去做就也不要标榜嘛,这又何必呢?【见 (原创)走遍中国----山西--晋中--平遥古城--雷履泰】



徽派建筑比较讲究宅门的门楼,认为这是宅子的门面,是体现主人家地位尊卑的地方,所以素有‘千两的门楼,四两屋’的说法。门楼样式有单檐、三檐、五檐不等,门楣上要以砖雕、石雕大肆地装饰,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展示气派,体现不差钱。
承志堂,是为三檐、八字开门楼。八字开门楼是为官宦人家专用,人家阿贵可是捐了官的。但感觉还是心虚,八字的有些怯懦,不足够铺张。
进门楼,过前院,入厅堂门,——就又出了问题。此处有仪门,按说非年节喜庆、或有达官显贵光临,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大家平时出入都是走两边的侧门。但现如今的仪门却不敢不开,因为已经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两边侧门的上方,原主人给安了两个大大的‘商’字雕件,意思是:凡从这两个门出入的人,就都要从商人的胯下经过;而仪门中门的上方,却又老老实实地给挂了一个大大的‘福’字。(看这捐官的商人,被这一上一下的两重身份纠结成了什么样子!)



跨过仪门,就来到了前有一口天井的厅堂。徽派建筑多会用天井来调节房屋的通风、排水和采光,尤其是采光,光线通过天井的二次折射后会变的比较柔和,就不至于刺眼了。如此,人坐在厅里,光感明暗适度,通风又流畅无异,或就会感觉祥和、安宁了。那样的清静心神,慵养性情,该是宜居的状态罢,
厅堂里置主、宾位的地方,晋派建筑做‘屏门’,徽派则自屋顶而地面的作起一堵木壁,称‘太师壁’,壁上可挂画轴、楹联。承志堂,在太师壁上方悬‘承志堂’匾;匾下挂一幅河山中堂,两边各有楹联。
太师壁前置一长条案,案上摆‘终身(钟)平(瓶)静(镜)’,全与晋派相同。不同是,这里的案上多了两只瓷帽筒,每主人在家,瓜皮小帽就会被随手扣在筒上;反之,筒上则空着……而实则却为主人打不打算见客的一种暗示。(主人若真不在,下人必会告知,谁还好硬闯呢?)
长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的主、宾座;面前两侧又设六座四几的从主、宾座,一切中规中矩。



徽派建筑,极注重以精美的木、砖、石雕做房屋装饰。即,但凡有能力起屋子的人家,该必就会以这‘三雕’,从门到厅、再到各房各处地给装饰一番。想建起个毛坯房就拿来住,断没有这么不讲究的人。——何况是真不差钱的承志堂。据说,承志堂在‘三雕’上的花费,可能在整个皖南都再难有能出其右者。
这里只提一下其中的木雕部分……
回到仪门处……仪门中门的‘福’字上方,镶有一幅木雕的‘百子闹春’。这其中满雕满刻着,百多个在上元节上闹花灯的童子,有舞龙舞狮的、有耍高跷旱船的、有驾花马彩驴的,等等。人物形态各异,动感十足,惟妙惟肖,绝对属于是上品的雕件;
而仪门两边的斗拱上,又满雕有四幅《三国演义》上的戏曲场景;以上再雕有南、北财神;再上是小姐的闺阁,而阁楼护板处有四根立柱,立柱上又分别满雕有农耕时代最重要、也最具有保障性的四种谋生手段:渔、樵、耕、读……等等。也统统都是精雕细刻的作品。
(提一句关于小姐的闺阁……小姐平时不抛头露面,却不代表就要向她封锁家族活动的信息,尤其是她长大后会有人来提亲。闺阁在厅堂对面的楼上,那里有镂空木作的栏槛,其中又特意留出了些小方孔,就是为便宜小姐藉着护板栏槛的掩护,可以自楼上往厅堂里观望。再就是,楼下就是父母的卧室,可以住得离父母近些,毕竟只十数年同居的缘分……)



徽派民居的厅堂是最要紧的地方,而以上的横梁部分自然就更成了重中之重。所以无论横梁、还是两头的梁架,其工料就都会极其讲究,非但会用上名贵而硕大的整木,还会不惜工本的请人来给雕饰。
作横梁的整木,中部会有些拱起,两端则略微收窄,俗称:冬瓜梁。冬瓜梁是在上梁装定后才开始雕刻的,‘雕梁’部位主要是中间拱起的地方;内容题材广泛,简单的可以是鸟兽花卉,讲究的可以是戏曲故事的场景,等等。但是,‘雕梁者’必得是名工巧匠,因为若手艺不济频频出错,或做不到能令观摩者惊叹的巧工,主人家可能就会有拆房之虞。
承志堂的梁雕内容为‘肃宗宴官’,即表现唐肃宗大宴群臣前,百官先以琴、棋、书、画娱乐的热闹场景……作品的场面处理层次分明,华丽恢宏,其中人物百人百态,极其的玲珑生动;又细节处理上也都一丝不苟……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
承志堂里,仅冬瓜梁上的这一件木雕就足以价值万金了,何况拱棚以上更有一组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的木雕棚托;以及后院长辈住处的厅堂上,还有‘郭子仪上寿’和‘九世同堂’等等的雕梁作品。而各厅堂里的立柱、梁托、爪柱等等构件,以及各处房屋门窗上等等,也都满作了内容丰富的雕饰。


徽派民居中的木雕手法多样,随不同的表现而变化,有线刻、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等等等。但作品完成后均不施彩漆,仅施以桐油即可。这样,一方面是为能充分显现名贵木料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也更为要展示木雕精细部分的生动。
徽派民居的墙体多为小青砖砌成。以上高高的马头墙,地方上称‘封火墙’,即万一一家着火,其火势因被马头墙阻隔,不会殃及到周遭邻家。而也是这处处的高墙,每近前时,就总会给人一种深宅大院的压迫感,会让人感觉‘怕就再飞不出去了’。
承志堂前院右侧的地方,
利用一块三角空间建了一个小小的赏鱼厅。赏鱼厅边沿处有一溜美人靠,坐下去靠着即可以凭栏赏鱼……也可以欣赏对面墙上,那块双层镂空的石雕精品:四喜登梅。据说,这块石雕也价值连城。





《圣经》:
(所罗门的箴言):刑罚是为亵慢人预备的;鞭打是为愚昧人的背预备的。
亵慢人:傲慢到敢肆意亵渎
神明的人。愚昧人:可以是拒绝接受教化,犯罪屡教不改的人。
这节经文也特指向了家庭教育,首先,要判断儿女言行的光景,如果他们并非‘亵慢人、愚昧人’,刑罚、鞭打对他们就只会是败坏。那是一种肉体的情绪发泄,于管教无关。所以说到底,终归是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效果才最好。
